香山龙溯源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庚辰龙年春节前后,中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了一个小分队,到讪内各镇区对现存的木龙传说作了一次深入广泛的采风活动,收获甚丰,包括找到刻有确切年份的濠头村同治戊辰(1868年)木龙。现在,我们已经可以肯定,作为中山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木龙起源不迟于明代,长洲乡现存的猪嘴型的明代木龙可作证明。
迹象表明,木龙应起源于农历四月初八的舞龙船头(在张溪乡采风时,村民为我们作了一次舞龙船头的示范表演,据回忆,50年代的石岐也是以舞龙船头为主的)。在最初阶段,舞龙船头应是一种民间图腾崇拜的宗教仪式,目的是在五月龙舟水来临前祭祀水神,祈求风调雨顺,消弭水祸。过去的农事比较粗放,民间的重大传统民俗活动通常选择农闲时间进行。所以扒龙船活动从四月八已经开始。龙舟出水(俗称“起龙”)后,第一件事就是由族中长老带着龙头到庙中祭祀,随后沿街舞动,挨家挨户地舞进村民家中,以求“纳吉祛灾”。民谚云:“四月龙头随街绕“,这龙头就是龙船的龙头。清末民初的中山学者郑彼岸在《四月八》一诗上描写说:”四月八,拝菩萨。家家做饼捣栾茜,捧出蒸笼热辣辣。……何来一个伯爷公,人面龙头一样红,拈起木龙乱舞,成然姿势似舞龙。……“既醉且舞,这正是醉龙的特征。由于龙船头笨重,接榫处又不平整,于是就有人制作了专用的木龙的习俗主要盛行于香山县城石岐的周边乡村,舞龙人大多是渔民和鱼贩,他们以石岐康公庙为大本营,后来更由鱼行传至澳门去,为便于舞动,再把短短的木角改为鹿角,这就是现在的澳门醉龙。
与醉经相关的传说,澳门和中山各地大同小异。主要梗概为村民治病,不幸却被误杀,最后瘟疫终赖此药草驱除,而断蛇也因此感天动地化为飞龙。不过,看来濠头乡的古老传说更值得重视:某渔民屡次撒网,都只捞得一个颇似龙头的树头,于是默祝,如是真龙,当保佑我鱼获丰收,果然此后网网丰收,于是该渔民把树头送到庙中,又请人雕刻成龙头,岁岁供奉,并于每年四月八浴佛节随街而舞,这就是木龙的起源。考虑到舞龙(醉龙)集中于鱼行,濠头的这一传说应是最原始的传说。
过去,每条木龙一般从属于某一庙宇(例如石岐的康公庙和澳门的关帝古庙即三街会馆),这与人们的敬神观念有关,也是这一习俗得以藉宗教的影响力世代流传的重要因素。舞木龙,当然是为了希望得到神灵保佑,纳吉祛灾,渔获丰收。但醉龙传到澳门后,逐渐成为行业的特有艺术形式,澳门鱼行醉龙醒龙狮队成为从属鱼行的民间组织,目前共拥有10条木龙之多,每年四月八的舞醉龙就成了显示实力、增强团结的盛会,而鱼行中人例如秤手与零售商之间的矛盾,通过共同参与活动得以消除,这就有了比前重大的意义了。据了解,澳门醉龙队不仅在四月八举行巡游,在重大喜庆日子,例如澳门的回归祖国时也参与了游行队伍。最近,在中山市举办的2000慈善万人行时,他们组团回中山参加万人行,并藉此机会回长洲、张溪等有木龙的宗祠、庙宇参拜,这正好表明,他们认为,中山不是醉龙的家乡,醉龙的“根”就在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