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深巷的笃得声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50年代的南方小城中山,在呵气成霜的冬夜,当万家灯火渐次熄灭之际,最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声音是什么呢?是从长长的石街深处远远传来,渐近渐响的“笃得”声。那是流动云吞面档的熟食小贩的担子向着家口走来了。要是央得大人们首肯,给个五分一角,小孩子就打开大门雀跃地向街上奔去,不到十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云吞汤面或地牛杂河粉就给端回来,映得小面庞笑盈盈、红朴朴的。   那时候,一挑这样的云吞担子,就相当于一间现在的“麦当劳”。贩子们挑担上街,担子的一头是带炉的沸腾的热汤,预早用虾米皮、猪骨头熬上老半天的;另一头是整整一间面店的铺面兼加工场,碗筷汤匙还有面料都有条不紊地摆放在那儿,鲜虾云吞是随包的,谁点食就给谁下料现煮。双手稍有空暇,就不忘拿起竹板打“笃得”。我敢说,现在“麦当劳”花巨款拍摄在电视黄金时段播入的广告,决没有当年午夜的“笃得”声更撩得人心痒,更叫人嘴馋。   50年代是流动不贩的全盛时期,深夜有人叫卖“笃得”;凌晨有人叫卖“生牛奶”,字正腔圆,颇具乐韵;天大亮,家乡小食、粤式点心又出台了,“金咤叶仔咸煎饼、黄糖松糕”的吆喝声四起。那时候,百货公司正对着的悦来路,到了入夜,马路主变成摆卖区,有蹲在地上吮田螺的,有坐在小凳上吃猪红韭菜的,一路的摊档,一路的煤油灯、煤汽灯(俗称“大光灯”),热闹非常。   那时代的零食,就数“大乡里”那档酸渍食物(俗称“大光灯“),热闹非常。   那时代的零食,就数“大乡里”那档酸渍食物(俗称“咸酸湿”)最有趣,他摆卖的是甘榄、甘草梅、咸酸桃、酸腌木瓜等,拿手的是吹唢呐(俗称“的打”),一吹就是两管,唢呐嘴不是含在嘴里,而是塞在鼻孔里吹,惹得孩子们成群地围着他不愿离去。   自然,流动摊贩们卖的并非都是食物,有收集破烂杂物的(俗称“收买佬”),有铲刀磨铰剪的,更有吆喝着“染衫旧丝绸”的流动染坊。小孩子们是决不会放过每一个可以寻开心的机会的。有贩卖晾衣竹的人经过,吆喝“茶竿竹”时,小孩子总是追着问:“你老婆用什么打你?”当小贩牵长声音慢悠悠地再叫“茶竿竹——”时,他们便忍不住哄然大笑了。   看了一幅云吞熟食担子的旧照片,无端想起那么多的童年往事,不禁喟角长叹:人,原来是可以有许多种活法的! 时来运转“鹅”变“凤”?   相传书对王羲之很喜欢白鹅,为了得到白鹅,不惜花费了好几天功夫,为养鹅的道士抄写了一卷《黄庭经》,然后才高高兴兴地把白鹅抱走。   自此以后,“鹅“字就成了历代文人最喜欢吟咏和用书法形式予以表现的题材之一。   在中山沙溪镇虎逊岩,也有一幅摩崖石刻,写的就是一个巨大的“鹅”字。   虎逊岩的“鹅”很有趣,乍一看,像“鹅”也像“凤”,这是因为书法家把“鸟”字的大部分写进了“我”字中间的缘故。   在丹麦的童话家安徒生笔下,有一只著名的“丑小鸭”,经过很艰苦的努力,最后通牒变成“天鹅”的故事。书法家在虎逊岩留下这个意在形外的“鹅”字,是否也用意相似,意图阐述一个中国式的时来运转“鹅”变成“凤凰”的道理?   笔者的揣测并非全无依据。从照片可知,“鹅”字左右两侧,原有字迹较小的七字对联一副,虽然字迹模糊,尚可分辨出上联的“鹅”与“慕逸少”等字,以及下联的“凤”,“仰X王”等字。“逸少”即王羲之,可见上下联是分述两个关于鹅和凤的故事的。该字既像鹅又像凤,正是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刻意安排。   摩崖石刻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无论从考古或艺术的角度看,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文物价值。虎学岩原有依山石构筑的观音庙一所以及观赏价值较高的景物多处,民间且有元默和尚在此用佛法感化猛虎,使之远遁山林的传说,所以称为“虎逊”。后人有诗赞曰:“传闻驯虎寄岩间,岩逊高僧虎不还。僧迹何年无可考,虎名千古未曾删。佛灯远照闲人昧,对水常清点石顽。咫尺天然灵胜地,留题尊重莫惭颜。”   虎逊岩今已不存,是在“文革”期间给炸毁用以修路的,能够留下来供人玩味的就只有这幅拍摄于数十年前的摩岩刻照片了。最近驱车1056国道时,发现原来巨石?然的虎逊岩旧址,已新盖了一间小庙。然而,90年代新盖的庙宇与历代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其价值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