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鱼塘,消失了的小城明镜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到过意大利的威尼斯或者我国的园林城市苏州的人,大概都对那里的水城景色情有独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中山市的城区石岐原本也是这么一座“水城”,河道纵横,南门河、方基涌、后岗涌……处处小桥流水,自有其有加紧于苏州的南粤水乡风彩。   说有别于威尼斯或者苏州,是因为当时的石岐不仅河涌交错,而且鱼塘特多,如果我们细看拍于1949年初的那张石岐全景照片,就可发现,整座小城密布着大大小小的鱼塘,恰似镶嵌了无数面的小镜子。或者换一个比喻,就是春天的彩衣上钉满了无数的珠片,在阳光下闪闪生辉,好不悦目!   附图就是一幅拍摄于60年代的鱼塘的特写照片,这种景色在当时十分普遍,相当典型。低矮的两层瓦顶砖房,倒映在一平如镜的塘面上,这正是半个世纪以前中山最常见的民居景色之一。   鱼塘的主要用途当然是养鱼,水至清则无鱼,所以养鱼人每天总是从野外割来大批杂草(俗称鱼草),投放在鱼塘里饲鱼。塘水里腐植质丰富,自然滋生了大量的藻类,使塘水一年四季看起来都是深绿色的。用时下的角度看,塘水脏得厉害,但并不妨碍当时的人在塘里畅游,上年纪的老一辈,相当多的人就是在塘水中泡大并掌握游泳技巧的。不过,也不常听见有谁在塘水中泡病了,这可能就是当时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染不术严重的缘故。至于当路过塘边时,随手捡几片碎瓦,用力斜斜地贴着水面一掷,看着它在水面坠落、又弹起,再坠落、再弹起,一连几次弹跳,这才消失于水中,这又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游戏之一。石岐人称之为“撇水花”,翻译成普通话,大概应该叫“打水飘”吧?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河涌和鱼塘逐一消失了,连同塘边的那些低矮的古色古香的砖屋。其所以首先消失,大概因为填鱼塘盖房子是最省钱经济效益最大的缘故。目前,在石岐,除了岐江仍在缓缓地流(两边已经修了水闸堵住,大多时间其实已成为静水)之外,再也难觅水面了,“水乡”、“水城”的特色也因此失却了大部分。这正是城市建设、改善人民居住环境的重大举措和所付出的重大代价。在前年举办“旧貌换新颜”历史图片展览时,就有观众在留言簿上写下意见:假如,当时规划者的目光能看得更远一些,在一河两岸和鱼塘水面上多设想一些,对中山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是不是更有利一些?   于是我又不禁神游威尼斯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