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孙文路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现已逐渐成为外地人在中山旅游购物的“热门”,中外游客对步行街浓郁的南粤风情赞不绝口。的确,漫步步行街是一件赏心乐事,然而,对于上年纪的人来说,在霓虹灯不住闪烁、衣香鬓影从身旁飘过之际,有时也不免觉得有点失落,有点陌生——这不是我所熟悉的孙文路!
很难说得清原来的孙文路是什么模样,虽则大体上和现在所见的差不多。路还是那条路,房子还是那些房子,韵味却不大一样了。
或许可以这样打个比方:原来的孙文路是粉墙乌瓦的苏州园林,朴素然而淡雅;现在的步行街是紫禁城里的宫阙,富丽却难免有点俗气。你会更喜爱哪一种风格呢?说不清,主要视某一特定时刻的心境而定。
半个世纪前的孙文路不能不承认它也很喧闹、繁华,与现在相比没有那种明显的人为的整体包装。商铺粉刷的大抵是灰水,以白、灰、黄、黑等色泽为主,小百货、小文具、书店、照相馆、茶楼、酒店比比皆是,商品也很丰富,档次(用现在的目光审视)却比较低。然而,当华灯初上时,人流却比现在多几倍,并在中山电影院、模范电影院(今红旗电影院)的大庙下出口处自然地形成了两个密集点。
到了晚上8时半,所有店铺呼地一下各自收市、关上铺门,灯火既熄,马路顿变阒寂,恰恰从这时起,马路成了年轻人的天下。
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有许多选择:蒲吧、卡拉OK、迪斯科、打游戏机甚到搓麻将。半世纪前的年累人选择虽少,气魄却大,虽然当时还不兴“吧”(Bar)这个外来词,但又何妨视明月为灯,星星为夜幕上的点缀,整个石岐城区的大街小巷就是他们的咖啡厅、清吧与茶馆。夜自修既毕,三五知已发友成群,拖着一双大木屐,敞风披襟,高谈阔论,反正精力旺盛,回家后也缺灯少火(那时常常停电,即使供电,也是电压不足,灯如香火。点灯的煤油一户人每月也只配给一斤),何不一字横排拉开阵势,短短一条孙文路一晚走它个三五七来回!累了,就坐在岐江桥的木扶手上。桥下的艇仔粥香味飘来,极具诱惑,但不管它,因为谁也没有“作东”的阔气。
那时我们都还小,还示进入谈恋学的阶段。却也知道哥姐辈是怎么谈恋爱的。知道以下的这些关于谈恋爱的代名词:拍拖、晒月光、拔草笋、剥花生、度马路(步量马路之意)……一时兴起也到号称为“姻缘路”的环城路(今安栏路当时还是沙土公路,两旁都是绿树,以几及河涌、鱼塘)实地观察,只见几乎每棵树下都席地坐着一对情侣,只当汽车驶过,车头灯的强烈灯光扫过时,脸上才露出一丝忸怩和尴尬。不过这样的时刻很少,因为当时的机动车的数量有限。……徜徉在今天的步行街,无端想起这些,其实不完全是怀旧,是珍惜昔日那份无尽铅华的清纯,那份摒除铜臭的自在。现代的商品意识就象一柄双刃剑,既锋利无比,却也容易无意中割伤了自己,这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如此。在物欲面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一学如何保住原先的质朴与清纯?
这些话,其实早已由南宋的著名词人辛弃疾很艺术地给描述过了——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