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风情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山县的县城石岐(也就是现在的老城区)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小城。它在市容方面的特色,不仅在于那些行人道上加盖“骑楼”的马路,更在于更多更多的密如蛛网的街巷。
街巷通常分两类,一类是四通八达、分岔再分岔的长街,加一类就是窄窄的“掘头巷”,亦即是北方人所说的“死胡同”。
“掘头巷”通常出口在马路,在两幢屋宇之间留一条窄窄的通道,长度相当马路上房屋的纵深,然后搭一座小小的门楼,走进门楼就可见到一片窄窄的空地,兼作通道与憩息之用,后面是一排两到四间外形要样的小楼房,自成一体。它的建成时间通常比马路上的屋宇迟,其实是马路背后与马路平行的建筑物,只因为遇到天然的障碍,例如烟墩山,、西山等,无法与外相通同志是就只能“掘头”。
附图就是一条宋的小苍,虽然实际上很短,看起来却仿佛十分幽深。走在这样的小巷里,很容易就令人想起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中山没有种杏树、卖杏花的习俗,但大清早,就有花农叫卖姜花。中山人喜用姜作饲餸菜的佐料,但姜花并不是食用姜所产,这是一种在青绿长柄上簇生的白花,很香,在花瓶中也很耐插,现在市场上也常可买到。
住在深巷里的人绝不寂寞,邻里间经常串门,缺根火柴缺勺生粉就向邻居要,讨的人不脸红,给的人也不见外。浅窄的居室关不住好动的孩子,一有空就往处跑,小半天就从街头串到街尾,要是找他不见,说不得不定成群结队到小河鱼塘游泳、支郊野戽塘虱、花手巾(一种小鱼名字)去了。
深巷也绝不寂静。从天麻麻亮的时辰开始,各种市声就穿过门缝钻进你的耳朵。
最早的市声出自顺德姑娘的口:“生——牛奶,买樽牛乳。“叫得又脆又甜,悠悠扬扬,一波三折,记成乐谱,就是”咪——嗦哆,啦咪咪哆。“我的小学音乐老师就曾盛赞它是五声音阶的天籁之声。在珠江三角洲,“牛奶”和“牛乳”含义不同“牛奶”是鲜挤的牛乳,“牛乳”却是牛乳的制成品,是用盐使牛乳里的蛋白质凝结,制成比纸还薄的白以小圆饼,早上加在白粥里最是可口不过了。
卖牛乳的刚离开,城郊四乡的农妇又扯开喉咙吆喝:“有尿倒么,妹。”——她们在向居民家收购清尿挑回去沤作农家肥料。
稍晏,卖早点的又出现了:“金咤、叶子、黄糖松糕。”每一样都是中山特有的粉果,在外地不易见着的。
这时天已大亮,开工的开工,上学的上学。各式小贩纷纷出动。那时,除了马路上的店铺之外,内街就主要靠挑担的流动小贩供应杂物及对日常用品进行小修小补。
“染衫染裤,染竹纱夹布,翻染旧丝绸!”这是染布的;
“铲刀磨铰剪。”这是修理小五金的。
当然还有卖菜的、卖晾衫竹的、卖飞榄的、卖鸡臂糖(用红糖熬融制成的土制糖果)的、爆米花的……最令孩子们动心的就是挑到样门附近就不走的卖雪糕或卖玩具的小贩,他们等的就是课间小休的十分钟。下课钟调皮过,小学生就蜂涌涌而来,两分钱一个的蛋筒小雪糕、一分钱一柄的锡铸小关刀、五分钱一个的插了红红绿绿鸡毛的纸踺,就是他们的猎物。这一分两分五分钱,十有八九是从家长给的早餐钱里私自克扣下来的。虽然有时难免空着肚皮,但既可玩,又角了嘴馋,值得。
直到深夜,巷口卖云吞小贩敲打的“笃得”声依然不绝于耳。要是有谁抵不住诱惑前往光顾的话,石街上又响起一串清脆的木屐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