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趣谈花尾渡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附图为昔日的广州渡码头,其位置在岐江东岸现今的东堤公园靠近青溪路口一带,摄影师是从岐江西岸隔江拍摄的。   珠江三角游水道纵横,密如蛛建国以前,由于缺乏大型的桥梁,陆上交通十分不便,无论是客运或货运,都主要依靠船只进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花尾渡”了。   “花尾渡”的历史是从大约100年前开始写的,在此以前,承担水上航运任务的主要是木帆船。清宣统三年(1911年),亦即是辛亥革命脉前夕,中山才有了第一艘花尾渡。   所谓“花尾渡“,是珠江航道上特有的客货两用大型拖船,船体是用木料制成的,通常分三层,底层称统仓,亦即是货仓,也设体是用木料制成的,通常分三层,底层称统仓,亦即是货仓,也设小量下等客位;中层为客仓,设卧铺两层于左右两旁,每个铺位间用木板隔开,每个铺们都有一个小窗户。上层尾部为舵房,中前部为船员生活室。三层之间用楼梯连接,整艘船都涂上花花绿绿的油漆,船头船尾部分更雕绘了龙凤等图案,故称花尾渡。   花尾渡本身不设动力,主要靠火枪船(中山人俗称为“电船仔”,又称“拖头”)用一条长缆拖着走,每当驶进港口时,就会改为电船和花尾渡并排着走,这就叫做“拍拖”。广东人把谈恋爱叫做“拍拖”,那就是从航运术语中借用的。   在花尾渡的全盛时期,从县城石岐开往外县市的定期航班就有广州、肇庆、佛山、江门、官山、高明、顺德、香港和澳门,县内的航线则有小榄、黄圃等。   花尾渡的优点是舒适,但也有造价高、速度慢等缺点。建国以后,便逐渐为装上柴油发动动机的水泥壳船所取代,俗称“单行”。   现在某些岸边尚可见到一些外型很像花尾渡的“海鲜舫”之类的食肆,有的是用被淘汰的渡轮改装的,有的干脆是外型相似的砖木仿造物,只起着招徕顾客的作用。如附图所拍摄的花尾渡夜泊的实景,则是历史的忠实记录,再也不能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