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家家都是藤工场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的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建立的。在这以前,中山的工业并不发达,只在农药、氮肥、造纸、造船等行业有一些较大的企业,再就是一些街道办的作坊式的小厂,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当时各行各业的工资都比较低,一般在月工资三、四十元以下。于是,家庭副业就成为帮补生活的主要来源。
编织藤制品就是70年代最为普遍的家庭副业,当时的中山藤厂、石岐藤厂等都是以发外加工藤制品为主的工厂。当时,在中山从事织藤的这一行业的人何止成千上万!当时大街上最为常见的景象之一,就是三五成群的家庭妇女和刚从学校毕业的待业女青年肩挑手提一捆捆的藤丝、藤骨回家,几天后,又肩挑手提着成批的藤制品回厂交货。
附图就是藤厂女工在加工藤制品时的情景,她们所生产的产品主要根据需方的要求安排生产,千门百类,多式多样,既有实用性也富于观赏性,主要是远销东南亚和欧美。
编织藤制品这一工序,主要是发外加工,由于生产工具十分简单,只需一把锋利的刀、一把锥子、一张利剪即可,此外就是木制的模具,所需的生产场地也不大,数尺丁方的小饭厅即可,所以最合适以家庭手工业方式生产。编织藤制品需要一双巧手,更需有夜以继日的韧劲与耐心,坐在小凳子上长时期弯腰操作,寒科腊月还得时时湿手,其实是十分辛苦的。
而在藤厂厂部,工序就复杂得多了。藤一般从印尼等地进口,本地山藤色泽、光滑度、韧度都较差,只能编织低档用品,销路不畅,加工单价更低,工人都不喜欢做。
藤是蔓生植物,据说在地质学产地常从山脚蔓生到山顶,不过进口时通常已切割到10米以下的划一长短,粗细由手指头粗直到竹竿粗不等。进了藤厂,第一道工序是拉藤,利用特制的刀具(俗称藤嘴),用人力让藤通过刀具,切削成规定大小的藤皮和不带皮的藤丝。第二道工序是编织,将规格不同的藤皮和藤丝(俗称藤衣和藤骨)分别编织成各种规格的藤制品。在这两道工序之间,按照需方的要求,有时还需要增加一道漂白的工序,把藤皮或藤丝放进一密封的小屋子(俗称琉璜柜)里用焚烧的硫磺加以熏白。
在70年代,中山的藤工艺品远销海外,在省港澳名气很大,直至印尼等藤的原产地和藤加工业也发展起来,劳动力更便宜,也省去了进出口税和运费,成本更为低廉,中山的藤加工业因失去竞争力才逐渐衰落。恰好在这时我国已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早期在珠江三角洲投资设厂的外商多属小本经营,开办的多是制衣、毛织、手套等密集型生产的品种,正好把从事藤加工业的富余人员几乎悉数吸纳了,从那个时期开始,中山工业逐渐下次向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