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水利回眸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进入90年代以后,华东、华南几次发大水,都是百年一遇的规模。中山能安然无恙,并非上天的特别护祐,而洪峰到来时,首当其冲的中顺大围和东、西河口水闸更是居功至伟。
中山地处珠江口西岸,水土肥沃,且得灌溉和运输、渔业之利。但是,由于地势很低,又有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水道流经市境内出海,因此,常受洪、涝、旱、咸、台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早在宋代,中山人就懂得要确保丰收,就必须兴修水利,位于今天的小榄镇附近和横栏镇贴边村一带,那时已修成了最早的堤围。从那时开始,抵御洪水和海潮的侵袭,一直受到历代政府的高度重视。
附图就是在70年代拍摄的东河口水闸的全景照片。
西河口水闸建成于1972年,高8米、宽150米、另有18米宽,180米长的船闸,东河口水闸更是雄伟,闸高9米、宽160米,船闸宽20米,长180米。两个水闸的闸门均由电动启闭。这两个水闸是中顺大围的骨干工程,受益面积共达53亩。
东、西河口水闸都建于河床的淤土之上,施工异常复杂、艰巨,尤其是东河口水闸,是采用全自浮式提前预制、一次迁移安装的新技术修建起来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国以来,中山的水利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50年代以防洪为主,手段是联围筑闸;60年代在低洼和高旱地区广修电动排灌站,以收排涝、抗旱之效,
在丘陵地区则以修山塘水库为主;70年代,大办小水电,围海造田;80年代主要在管理上下功夫,进行综合整洽;90年代的水利建设以防洪达标为中心。经过40年的努力,现已基本实现:洪潮挡得住,内涝排得出,干旱灌得上。
随着《中山市1995-1999年五年水利工程上新台阶规划》的实施,中山已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发电、供水、冲污等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成为广省水利达标第一市。经受了1993年台风暴潮、1994年200年一遇洪水和1997年建国以来第三次大洪水的考验,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