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汽车搭船的年代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山的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算是起步较早的,从二十世纪20年代起,就以侨资为主,在县内开辟了多条公路,包括岐环公路(1924年,由石岐至张家边大环)、岐关公路(1927年,由石岐至澳门)、隆镇公路(1928年,由石岐的隆镇码头至大涌南文墟)、溪叠公路年,由长洲至叠石)、莆隐公路(1929年,由大环闸至莆山东岳庙)等。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级发现,所有的这些或长(如岐关公路长69.04公里)或短(如莆隐公路,长7.6公里)的公路,没有一条是通往城广州的.何故?就是因为大江大河的阻隔.
从县城石岐通往广州的公路亦即广中公路,修筑于建国后的1951年,按说,施工的速度还是相当快的,3月起由广中公路公司协同中山、顺德、南海三个县组织施工,当年6月即已竣工,仅用了4个月时间。从这一天起,以“花尾渡”为代表的水运便遭遇日益强劲的挑战,最终败下阵来而被淘汰。
然而,早期乘公共汽车从石岐往返广州并不见得舒服和快捷。因为,这条广中公路被几道大河硬生生地砍断为六截,这也就是说,途中要遇上五个大渡口,汽车只好在河边停下来等候过渡。附图就是当年汽车在渡口前等等过渡的情景。通常每个渡口都备有一艘以上的“渡车船”,所谓“渡车船”就是吨位较大的机动趸船,一次可以运载三四辆到十辆八辆不等的大小汽车。汽车开到江国,如果渡车船正好候在那儿的话,就让全体乘客下车,然后通过跳板驶下船,再让乘客上车当船驶到对岸时,再连人带车驶上岸。所以规定乘客必须下车,是一种必要的安全措施,因为曾发生过连车带人滑下河的悲剧。以上说的还是最理想的情景,碰上渡车船正在对岸,甚或刚离开这边的岸,俗称“送渡尾”,就得等候好工一段时间,因此,那个时人从石岐开车往广州花上五六小时是常事。
广中公路的五个渡口(在80年代以前公修通了其中的一座大桥),就这么成了交通的“瓶颈”,制约了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剩下的四座桥,是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省政府作出了对投资体制进行改革的决策,通过借钱建桥、收费还贷的办法修建起来的。大桥落成之日,也就日渡车船的退役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