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岐江酒家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附图左则的主体建筑是中山汽车站,它是由50年代初的石岐车站拆建而成的,此后雄峙岐江边20多年,直到90年代初新车站落成才退役,最后拆建成现在的西区广场。
与汽车站上起被清拆的,还有附图右侧的岐江酒家,这就是本文所要追记的。
中山的茶楼和食肆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两代,到了二十世纪初,仅在县城石岐,叫得出名号的就有二、三十家。料和人们的口碑中,例如著名的四强酒家,原址就在现在的百货大厦;陶陶居就在现在的新华书店;而年代更早的“汇丰”,则在现在的邮政局孙文西营业部。在三、四十年代,这家汇丰可真不简单,一至三楼是百贷公司、四楼是茶楼、五楼是粤曲茶座及其他的游乐项目,颇有几分“上海大世界”的汽派。
1957年落成的岐江酒家,把中山的茶楼食肆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财江酒家位于岐江西岸桥头,楼高四层,是按当时的最高规格装修的。在岐江楼上饮茶,一盅两件,最是舒适不过。扶栏远眺,江风习习,岐江两岸风光尽收眼底。
从50年代直到70年代,作为中山饮食业的翘楚,岐江酒家一直是“豪华”的代名词。记得那时一中有位相当权威的数学教师,是位老单身汉,他有个习惯:每天晚上雇一辆三轮车直抵岐江楼,在三楼的一个由他选定的固定位置入座,边饮茶边改作业本。这位教师的阔绰和潇洒,主发现他这一生活规律的学生们羡慕到不得了,可见岐江楼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不过,限于经济能力,当时的人们在消费时还是相当节俭的。例如到了70年代末,我在一家工厂里当供销员,当外地的重要客户前来洽谈业务时,为显郑重,到岐江楼请吃一顿饭还是必不可免的。通常的作法是,先打电话订座,届时除点一些小菜外,还事先到沙岗墟买好一、两只鸡,带去酒家主厨房“来料加工”,冠冕堂皇的说法是“家口鸡”口感好,说到底其实还是为省钱。而酒家,愿意如此“来料加工”,恰好反映照了那个时代的消费水平。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富华和国际两家四星级酒店的落成营业,岐江酒家才逐渐显得陈旧失色而被冷落了。90年代初,它靠近江边一侧,成了摆卖烟花炮仗的集散地,某日的一支燃烧着的“火箭”,终于让它在大火中毁于一旦。
漫步于今天的西区广场,你可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