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民族路小商品市场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读者想必都没有淡忘:在经历了1956年的“公私合营”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割资本主义尾巴”之后,“个体工商业”(或如目前的俗称“个体户”、“私营企业”)这个名词几乎要从辞典中易除了,纵然还有若干幸存者,也只是分散经营,绝对不能“成行成市”。   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拨乱反正“后,才逐渐重新确认了个体工商业的应有的社会价值与社会地位。   在中山,70年代末开辟的“民族路小商品市场”(见附图)就是由政府策划设立的,由个体工商业户集中摆卖的市场。   民族路是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修建的,与同时修建的孙文民路、民生路同为纪念孙中山的设施之一。在马路开通之前,它其实是古代的铁城的城墙与护城河(南门河,今已覆盖)之间的一片狭长的土地,在100多年前便是商贸活动相当活跃的场所。它的形状就像一根给压得弯弯的扁担,一头挑着铁城的西门,又称登瀛门;一头挑着南门,又称阜民门。靠近西门的那一头俗称西市,是一片密集的小店铺,这一点有别于孙文路(十八间)的大商号。而靠近南门的一头,则环绕着后来建成两层的南门街市(即今大快活快餐店),自然地形成了摆卖木柴、芒草和各种农副产品的集市,虽不如沙岗圩热闹,但一年365日从不间断。   建成民族路后,大体的格局并未改变。在这条短短的马路两旁,小茶楼、米店、布匹店、木屐店、理发店、以铲刀磨铰剪为主的五金店、烧腊味店,七十二行应有尽有,商店的档次虽低,却胜在价格低廉,是家庭主妇购买小商品的首选之地。   由于民族路从来就不是市内的交通干道,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个小商品市场就选取在这里开设,实在是顺理成章、十分自然的事。民族路小商品市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着繁荣经济、方便市民、解决就业等不容低估的社会作用。在它的成功带动下,西效小商品市场等一一兴办起来,据工商登记统计,1981年全中山县个体商业有4313户,从来人员5431人;1900年发展为22974户,从业人员50047人,仅城区石岐,就有西郊、商业城、金都城、仁山、华柏等个体商贩的集中市场,以及光明、延龄等农贸市场;1997年,个体户进一步发展为61405户,从业人员187408人,另有“升级“为私营企业的4500多户,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领头羊”的民族路小商品市场,则早已“功成身退”,还路于民,结束了占路为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