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干什么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一群天真无邪的小朋友,手拿着锤、锯、刨、油漆刷子、油漆桶等工具,正在载歌载舞,舞蹈的名称就叫做《长大当个好工人》。
跳的欢乐,看的开心,这幅照片,拍摄的是70年代的幼儿院老师在辅导小朋友排练节目的情景。
就舞蹈论舞蹈,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不能说它有什么不对,甚至还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这一题材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事实上,动动就把孩子捧为小皇帝、小公主、小仙女,这一趋向已开始令有识之士担心。为什么不主孩子们的憧憬,切切实实地定位在科学家、 工程师、教师、工人、军人、艺术家、医生、农民、总之是食人间烟火、动人间真情、往往寻找不到人生目标,欠缺前进动力时,我们是不是也应反思一下,在他们小时候,我们曾给他们以什么样的导向!
记得50年代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所在的班级曾排练演出了一个小歌舞剧,题目是《我的志愿》,由学生分别饰演教师、护士、警察等,反映了当时的少年儿童对未来的憧憬,演出后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有趣的是,到今天再回头看,好像没有哪一位小演员长大以后真的从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年他所饰演的角色。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人生有太多的未知因素,不是价钱憧憬什么就可以当什么的,只要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放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焕发出独特的人生光彩。
但话又得说回来,70年代出现《长大当个好工人》这样的儿童节目并非偶然,那正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口号的图解,在“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文化专制的年代,能够北半球舞台上的,也只有这类配合中心、宣传中民的小节目。“长大当个好工人”是没有什么不对,但是,难道不可能当别的?所以,尽管如上所述,这个节目到今天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但是,在演出的当年,有识之士在看了后心中也肯定不是滋味。当前,在舞台上经常演出“样板戏”的片段,有时也真能博个满堂彩,那是观从不知道(或者已经记忘却了)这些“板板戏”的政治背景的缘故。这些片段在艺术上或许有其过人之处(所谓“十年磨一戏”么!),但是,在欣赏它的形式美时我们是不能不多长个心眼的。巴金倡建的“文革博物馆”老是办不起来,而“文革”时流行的某些东西,经重新包装却很容易批发出去,这到底为什么呢?读者不妨细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