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红小兵宣传队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近年,已经有人把“老三届”的文艺节目搬上舞台了,据说还颇受欢迎云云。
所谓“老三届”,指的是六六、六七、六八这三届的高初中毕业生。说起来,那是30多年前了,正值“文革”风起云涌的“火红”的年代,而“老三届”的毕来生,后来绝大多数响应“最高指示”下乡当“知青”去了,虽然此后的命运有浮有沉,确也有人从中受到锻炼成熟起来的,但大概没有多少人认为这一阶段值得歌颂的吧?因此,把“老三届”节目当作出土文物予以包装推出,那九成是趁着目前的怀旧热潮进行炒作,以坐收商业利益。
在那个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年代,出于“宣传”或“大树特树”的需要,各地的大小文艺宣传队倒是十分活跃,所演的节目,除了“样板戏”的片段之外,就是图解式演绎“中心工作”的三句半、对口词和一些简单的歌舞、活报剧之类。正面人物一律“高、大、全”(其实质就脱离生活的假、大、空),反面人物不是姓钱就是姓刁,一律涂青了脸,永远蜷缩在舞台的阴暗角落,最后不得好死。舞蹈偏爱前苏联的群舞风格(奇怪的是没有人想到那原是“苏修”的风格),音乐的旋律总是上行的,结尾处高得让歌唱者喊破了喉咙。对此,我们不应该指责当时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们,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是真诚地相信他们所要宣传的一切,参加演出的可说是废寝忘餐,全力以赴,全情投入。然而,“路线错了,一切全错”,现在,可以用得上当时这句常用的话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
会图就是当时的一支“红小兵宣传队”演出 的情景,照片中的每一位演员,都十分认真、卖劲,看起来也箐可爱,他们所摆也的姿态,也正是那个年代的群舞造型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