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山人用上了自来水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虽说人们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列为开门七件事,但实际上,在这七件事之前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水。谷话说得好,水为生命的源泉。
在建国以前,中山人饮用的主要是井水,在不少于一眼的水井,在不少的街道甚到马路,还有公共水井。例如在繁盛的孙文西路离岐江桥头不远的地方,过去就曾经有过一眼井,而且来头不小,从省里来的官员和差役,每逢到了这里就停下来饮马,静待县衙门派人前来恭迎。
最著名的水井仍数位于南下华光庙旁和柏山的两眼龙井,由于水质清冽、甘甜,不少居民不厌其烦雇人每天从龙井挑水回家,专供冲茶煮饭之用。甚至在自来水厂办起许多年之后,仍有人坚持饮用井水,怕的就是自来水在净化处理过程中留下来的那股氯气的味道。直到城市人口的增加特别是工业和生活污染的日趋严重,人们才最终全面改用自来水。到如今,已经没有多少民居还有水井的了,也没有人敢饮用。水井的被淘汰,是一项巨大的进步,同时也会付出了不低的代价,例如泡茶,自来水就怎么也比不上山泉井水。
中山向居民供应自来水始于1959年,最早称为中山县石岐镇自来水厂(见附图),日供水量为4000吨。早期的自来水因供诮昊小,直接把水管接进用户的不多,大多居民是到公用的自来水站挑水,价钱一般一分钱一担。许多人干脆把被铺、衣服等带到公用自来水龙头前洗,就如过去在街井旁清洗一样。
1975年,自来水厂改以长江水库为水源,兴建了浦鱼洋供水厂,到1986年止,日供水量增至6万吨,1985年6月改名中山市自来水公司。90年代初完成全禄自来水厂第二期工程后,日供水量增至18万吨,199年的日供水量更增至66万吨。目前,城区居民饮用的是经全禄水厂净化处理过的西江河水(地点在鲫鱼沙附近)。全禄水厂的供水覆盖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了满足城区用水外,还解决了大涌、沙溪等11个区镇共40万居民的饮用水需要,其余区镇也通过建设自来水厂,全面实现了自来水化,不再依靠河涌和水井,从而大大改善了“讲究卫生、防治疾病”的条件。与此同时,位于105国道秀山村中山三桥侧的污水处理厂也于1995年8月动工兴建,对改善日趋污染的岐江河水质,为中山的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立了一大功。
一个“水”字蕴藏了不少的学问,一个城市的供水,用水,排水,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科技和经济综合实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