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1958年的人民公社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   当时,中山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三千八变”的口号,为全县人民勾画了相当美好的前景。“三千”就是粮食每亩平均年产1000市斤、全县第人平均粮食1000市斤、每户平均收入1000元;“八变”就是“万顷良田变谷仓,水网河涌变鱼塘,绿化荒山果山,千里海洋变渔港,桑蔗鱼塘变宝地,电气机械代人忙,农村变成花园样,文明富足四无乡。“(按:“四无”指的是基本上无老鼠、麻雀、苍蝇和蚊子)   同年8月,毛泽东在参观河南、山东的人民公社时向报社记者说了句“人民公社好”,全国各地立刻云起响应,8月22日,中山的溪角乡成立了全县的第一个人民公社。   县内最著名的要数稍后成立的张家边人民公社。附图就是四方来人络绎不绝地前往参观的实况。当时的口号是十分响亮的:“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天梯”。有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就可以“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我们,排着大队从石岐步行到张家边,参观了陈列于张家边人民会堂里的展览。   那天老远老远,就听到了从高音喇叭里播放出来的“赶上那个英国用不了十五年……”的歌声。会堂里展览了不少图片和实物,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入门处的一台九电视机,不停地播放中央人民电视台的节目。电视机放的是黑白电视,荧光屏是绿幽幽的,听说是某东欧国家的产品。说起来,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电视”这玩意,羡慕到不得了。   解说员不停地向观众进述人民公社的优越性。例如“吃饭不用钱”、“三餐干饭吃到饱“,以及“七包”、“十包”等等。这也就是说,社员的伙食、医药、托儿、教育、理发、住房、生育补助、养老、殓葬等,全部免费,由公社包下来。   参观守展览,就参观著名的山洞养猪场,又称万头猪场。那是在山边挖掘的略似延安窑洞的猪舍。是否有万头猪,我们没有数过。不过确实见到几头在当时油印得是相当巨型的白猪,每头怕有五、六百斤,算是大开了眼界。   山洞养猪大概没有维持多久,因为,南方到底不比大西北,山洞里又闷热又潮湿,空气不流通,猪哪能养得好!两年后,在猪肉奇缺时传出了个笑话。当时的报纸上不知是谁介绍了一条“割尾尖后猪特别长得快”的“科技迅息”,于是,三几天内,猪场里所有的猪的尾尖都不见了。大概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三千八变”在老百姓的口中成了贬义词。但是,时至今日,要是我们回过头来仔细比对,我们就会发现,所谓“八变”(“万顷良田变谷仓……”)几乎就像是今日农村的写照,而且今日的中山农村的变化,是已超越了当年的想像了。当然,这不是靠“大跃进”,而是靠改革开放实现的。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了30年,这才找到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对当前的大好形势,我们理应十分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