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曾经以烟囱为荣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今天,人们对工厂烟囱冒出的烟都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知道它是环境污染之源。因此,人们用了一切办法有效地控制黑烟的产生,还尽量把带烟囱的工厂迁出市区。但是,在50年代,人们却把烟囱视为工业繁荣的象征和城市的骄傲。画家笔下的工厂,总是黑烟滚滚直冲蓝天的。有一位著名的工人作家还写出了这样的歌颂烟囱的诗句:   “你是一枝手臂,描绘祖国的春天。”   这样的诗句不公得到人们的喜爱,还一再被文学评论家列为美文的范例。 附图京是拍摄于60年代初的岐江河畔的中山工业区。如照片所示的大小烟囱,正是当年中山人的骄傲。事实上,中山从工业底子相当薄弱发展居为烟囱林立的城市,在当时确实是了不起的飞跃。   与周边地区相比,中山的工业起占不算太迟。最少,早在二十世经初,中山已开始出现民间兴办的近代小型企业。一些海外华侨把资金、设备、技术带回家乡,在石岐一带创办了香山机械制砖有限公司、迪光电厂、卫生米机(粮食回工厂)、朱英利织袜厂等近氏企业,到了30年代,境内小修正业步入兴旺期,几乎所有的日用轻工产品都能生产。地方土特产如石岐杏仁饼、小榄菊花肉、荼薇酒、三乡濑粉、龙头环豆豉、黄圃腊肠、沙溪凉茶、海洲片塘等更是遐迩闻名。   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是从50年代中期开始得到发展的。“大跃进”时期的带有盲目冒进色彩的“全民大炼钢铁”,虽然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损失,但毫无疑问,正是那股“敢想敢干”的潮流,给中山工业注入了很大的朝气和活力。岐江河两岸逐渐形成中山市内著名的工业区,林立的烟囱就是证据.这以后,经过全国性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在中山市内的诸如炼钢厂之娄的不符合市情的企业给关闭了,而有利国计民生的食品工业、农机等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用今天的标准衡量,水平还是相当低的,例如,据统计,1965年中山的工业总产值公有1.1亿元。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中山的工业才颠倒睚走上突飞猛进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