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土法试制轴承的“壮举”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这这幅拍摄于70年代的照片,原来的说明文字是“中山轴承厂工人回忆华方席视察该厂的幸福情景。”   轴承的生产,曾在中山的工业发展史上占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甚至被提升到“备战”的高度。 把轴承视为“机械化”的象征或基础的时间,其实还可以推前近20年,因为,笔者本人就在50年代后期参与过试制轴承的”壮举”。   那是1957年,笔者刚升上高二的时候。9月1日,刚过完暑假回到学术,发现一切全都变了。一少在学生中威信甚高的教师变成了“右派”。接着,学校开始了“学工”课。一天,学校工厂搬回来一台大约是光绪年间残留下来的旧车床,接着,辅导老师宣布说,要用它试制出最新的科技新产品轴承来。班上有一位同学家里是修理钟表的,懂得点机械,于是,他理所当然地当上了车工,包括我在内的一群男同学就义无反顾地充当起“动力”。用“动力”两字形容人虽有点不伦不类,但在此场合下绝对准确,因为当时怎么也没法给车床找到马达。在没有选择的情况,只好靠人力把木棒插进皮带轮的辐条间,强行使劲将皮带轮动起来。每两个人一班轮着干,两人合力,轮子倒是转得飞快,但每班大概只能让轮子转100转左右,人就筋皮力尽了。而管车床的那位同学,就全神贯注地盯着车刀,看着它在实心的钢坯上削下一丝丝被摩擦的热力烤成钢蓝色的钢屑。就这样,大约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终于车制成一个轴承的外壳来。最后,嵌上买回来的铜珠,就宣称轴承试制成功,敲锣打鼓地送去县工业局报喜去了。   别以为这是一段无关痛痒的小插曲。不,仅仅在几个月后,全国上下的“大炼钢铁”运动正式开始,一夜间,学校的操场上出现了超过十座的小高炉和焙矿炉,火光熊熊,烛照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