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50年代的抗旱场面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现在的中山这一代青年,恐怕没有多少人尝试过用水车车水了。但是,直至五、六十年代,水车还是广大农村地区相当普遍的常用农具。   表面看来,中山地处水乡河网地带,农业用水似乎是不愁的,但是,中山的地形相当复杂,既有低沙地区,又有高沙地区,又有高沙地区,还有丘陵地区,即使用权是同一片水田吧,也并非绝对水平的。而中山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对水位的高低要求甚为严格,水深一点水浅一点都会对产量发生重发生重大影响,当风调雨顺时,还可以在河涌和田畦之间进行自流排灌:碰上天大旱,河涌的水位远低于田亩,或是暴雨过后河涌的水位高于基围以内,车水京成为必不可少的农务了。   车水的主要工具叫“水车”,又名龙骨车,是利用串成链状的木制叶片,在手或脚的红色动下在滑槽内移动,把水从低处提到高处来,流进需要灌水的地方。水车通常有手动和脚动两种。附图就是50年代末环场面公社的水车队车水抗旱的实拍镜头。数以二计的水车一字横排地置放于河堤上,全力把河水灌进邻近的农田里。如图的水车就是用手驱动的,这种水车的优点是机动性强,一个别人扛在掮上就可以随意搬动,但单靠两只手机械性地转动手柄,不免相当费力,难以持久。   另一种用脚驱动的水车京需要先搭装木架,操作者双手支撑林架的横杠,双脚就如踩踏自行车一样,不停踩动叶片。由于可以利用自身的体重踩动叶片,所以省力得多。   用水车车水不公费力,而且效率也很低,所以当机动水泵出现后,它很快就被淘汰了。   中山最早的机械抽水丫出现于1919年的沙溪涌边乡的白壳塘和表岗乡的白蕉围。由于普遍的落后贫穷,大规模使用机械抽水,只能是建国以后,从1959年国家批准中山为电动排灌工程度点县以后,其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到了90年代,不公全面实现了农田排灌机电化,而且通过河涌整治,配套围内的窦闸,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发电、供水、冲污等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与农民作伴了数千年的水车终于送进了博物馆,而农民“望天打填”、“靠天吃饭”的局面也初步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