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最早的近代工业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最早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厂,当数落成投产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香山机器制砖有限公司”。该家公司是由南朗濠涌村严迪光、沙溪永厚环村蔡锦佳等华侨青年,怀着实业兴国的宏愿,携着资金,也带着从国外学成的先进技术,引进大型机械设备,毅然回乡兴办的。选址为县城的北郊即今青溪张溪村口。
香山机器制砖有限公司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山近代工业的萌芽。三年后,严迪光离开砖厂,另在今悦来路兴建迪光发电厂,再加上1912年一位姓刘的香港商人创办的首家机动辗米作坊(俗称卫生米机),在建国前的将近半个世纪,这三家工厂成了中山工业的三大支柱。
用今天的眼光回顾,香山机器制砖公司的规模其实很小,机器简陋,仅有轮窑一座,员工不满百人,但它却是我国最早的轮窑砖厂。可惜由于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沦陷后遭到破坏,以后又碰上解放前夕的民生凋蔽,已陷于倒闭的边缘。
直到1954年,该厂才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修复了轮窑,重新恢复了生产,命名为“石岐砖厂”。在50年代,它仍为中山市内规模较大的工厂之一。直到1985年之后,进一步发展为拥有现代化设备的中山市新型建筑材料厂。
记得石岐砖厂恢复生产之初,我还是小学生一名,在学校的组织下,曾到该厂参观,那炉火熊熊、热浪逼人的砖窑,以及一望无尽的晒砖场上的泥砖坯,在当时可算是非常壮观的,由此在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参观时,我曾向工人师傅请教:为什么旧祠堂屋宇拆下的砖块都是青色的,而你们生产的砖却是红色的?哪一种砖的质量更好?
师傅的回答是这样的:两种砖颜色不同,是因为生产的工艺不一样。青砖是手工制作的,颜色发青,是因为将近烧成时用水从上向下浇,砖骤然冷却,就变青了。红砖则让它在窑中慢慢冷却。若将两种砖相比,红砖比较结实、硬度大,而青砖透气、透水性能较好,因此,用青砖盖的房子冬暖夏凉,住起来比较舒适,不过,制造青砖时的“?火”工艺不易掌握火候,也不适宜于大规模生产,所以,尽管有许多优点,最后还是被淘汰了。
参观石岐砖厂,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到工厂参观,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因学习或工作的需要,我参观过的工厂无数,但再也碰不上这么一位诲人不倦的师傅了。因此,特追记如上,一则向读者介绍青、红砖的区别,二则也藉此向那位不知名的工人师傅表达衷心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