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龙瑞古塔说开去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沙溪的龙瑞村,有一座古塔(见附图),其历史和石岐烟墩山上的七层文塔一样悠久,都是建造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与烟墩塔不同的是,这座塔是实心的,高约12米。   关于这座实心的塔,有一个传说,相传在北宋以前,这里一带原是海滩,后来,有户渔家从远处到香山捕鱼,曾在此滩躲避狂风暴雨,最后便在这里定居下来,繁衍子孙,形成村落。北宋末年(1101-1126年),村人为了纪念先祖开村,便在此竖立了一个圆开的石碑,到了明代的万历年间,更在其上修建了一座塔,这就是现存的龙瑞古塔。   对照县志的记载,以及考察古代香山的成陆过程,以上传说是可信的。据《香山县志》记载,隆都(包括现在的沙溪、大涌两镇所辖地域)居民的大部分,是宋元年间从福建迁来香山定居的,隆都话属于闽南语系,隆者人的先祖原居福建无疑,其迁徙路线应是沿着海岸线,从福建经广东的潮汕迁到香山的,这一记载与传说完全相符。   比对同属香山县的澳门,原籍福建的居民也不少,以著名的妈阁庙所代表的妈祖文化就是由他们从莆田带到澳门的。起初,他们聚居于望厦山(又称莲峰山)一带,因他们原籍福建,时时隔海眺望,眷恋厦门,所以他们居住的村取名望厦村,村后的山取名望厦山。这段确凿的历史正好与流传于龙瑞一带的民间传说相吻合。   然而,云汉、龙瑞两村的居民自古以来均为刘姓,据当地的族谱,他们的先祖刘汝贤族是在南宋绍兴末年(大约在香山县立县前后)由南雄珠玑巷先迁到现在东区的土瓜岭,六传后迁到溪乐(即云汉、龙瑞)开族,后再分支石岐等地。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珠江三角洲的十多个姓氏,基本上是讲白话(即粤语语系)的,由溪角分支石岐等地的刘姓说的也是白话,为什么云汉、龙瑞两村至今世代相传说的是隆都话呢?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并非是这里最早的原住居民,在他们从南雄抵达这里之前,这里已住了不少来自闽南的渔民,他们的后裔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活,终于放弃了白话而改说闽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