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开发烟墩山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看附图,读者不难认出是600年来素有“阜峰文笔”美誉的烟墩文塔。然而,将这幅拍摄于30年代的照片和目前烟墩山的实景一作比较,可以发现,山还是那座山,塔周围的景观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作为人文景观,烟墩山在中山虽已独领风骚600年,称得上唯一的“三朝元老”(包括“香山八景”和1985年、1998年三次民间评选),然而,对烟墩山景观的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开发,却是从二十世纪的40年代开始的。
从烟墩文塔落成之日的明万历三十六年起,这塔就像一枝“秃笔”孤独地矗立在山顶。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由华侨捐资在塔畔建了一座中山纪念亭,之后又在思豪酒店旁的上山石径的顶端,建了座参议院(今已不存)。然而,直到那一刻,烟墩山还是一座秃山,一如照片所示。
目前烟墩山上遮天蔽日的绿荫,是从50年代开始种植的。笔者当年还是初中学生一名,几乎每年都随队上山种下十棵以上的树,而树种则以台湾相思为主。
经红花绿叶打扮后,烟墩山逐渐成为市民的郊游、晨运和憩息之良所。记得1954年的庆祝国庆五周年游园晚会就在烟墩山上举行。那一夜,石岐人几乎可说是倾城出动上了山。笔者所在的联合中学承担的任务就是在中山纪念亭搞文艺演出,所谓演出,其实就是把学生组成一支庞大的歌咏队,占据那座面积颇大的方亭,把在学校里学会的歌曲一首接一首不停地唱。现在回顾往事,很赞叹那时的民风之淳。我们那些中学生的“三脚猫功夫”,居然大受欢迎,每曲唱罢都赢来热烈的掌声,而且可以 说是几乎不需要什么维持秩序之类。记得当时站在地势较高的亭里朝下望,觉得亭就像一个孤岛,四周是望不到边的人海,但是没有喧哗,没有拼命挤上前的。将亭柱用绳子围了一圈,就成了舞台与“观众席”之间的藩篱,没有人想到可以从绳子下钻进亭子里来。要是在现在,就是“吃了豹子胆”也没有人胆敢如此组织演出而又能确保不出任何事故!稍后,60年代在半山兴建的灯光球场,也很令烟墩山热闹过多年。然而,此后烟墩山就沉寂下来。那情景确实令人惊讶:为什么在大谈开发旅游资源的今天,竟没有人想到应该首先开发城区内的烟墩山,烟墩山的荒置,是中山旅游资源的最大的浪费!
烟墩山目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青山了,我们可不能让它盼开发等白了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