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的西郊公园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都市不能缺少公园。环保专家说,公园是都市呼吸的肺部;城建部门说,公园是都市的礼服;市民说,公园是休息和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公园是一座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是群众观点的体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名园,完好保存至今的就有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等。然而它们在始建时都不是公园,只是皇家或豪门巨富私人拥有的园林,围墙高筑,门高狗又恶,还设立了把守大门的警卫,小民百姓是进不去的。
中山也是如此,例如现今的华侨中学,原址就是何家的府第,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小花园,若非何家的亲戚朋友,谁敢不请自进呢?
公园的特征在一个“公”字。中山的公园建设,是从二十世纪初起步的。中山最早的公园要数月山公园和迎阳公园,始建于30年代;稍后40年代烟墩山被开发为中山公园,到了建国初期,这些公园都显得十分陈旧破烂了。
50年代初,在岐江的西岸现在富华酒店所在的位置,新建了一个西郊公园(见附图,该照片拍摄于1958年)。
岐江西岸在建国前原是农田和鱼塘。建国以后,随着岐江桥的落成和岐江桥头附近一下子兴建了一家岐江酒楼,一座石岐车站(以上两处的位置在现今的西区广场),以及隔路相望的西郊花园,西郊突然变得热闹起来。夜幕初垂时,几乎是成千上万的居民都往西郊蜂拥而去。
西郊公园是什么模样呢?从照片可以看到,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街心公园,凉亭三两座,曲曲花径(以种植大红花、山指甲等植物为主),绿树如云,并在道路两旁设置了一批由长条石搭成的石凳,面积倒不算小,设施却只有这些了,不过,因为装设了路灯,于是就成了市民纳凉和青年谈恋爱的好地方,穿行于花径间,到处是细语喁喁,俪影双双。不过,彼此都觉得坦然,也没有听说有过什么出格的事发生。这正是50年代人们的忠厚、淳朴之处。
记得当时刚创刊不久的《羊城晚报》还专门派记者来采写了一篇专稿,盛赞西郊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园,前面是闹市,后面是鱼塘、菜地;前在有围栏,后面无疆界,巧妙地把城市和农村连接起来,不着半点痕迹。
按今天的标准要求,西郊公园其实是十分简陋的,甚至比街道的小花园还不如。然而,即使中山已成为国家园林绿化城市,整座城市就是一个超级大花园,年过半百的人大概还是忘不了西郊公园的。因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那里毕竟发生过那么多美丽的“小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