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60年代的仁山露天剧场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孙中山纪念公园原称仁山公园,现今孙中山纪念堂所在的位置,原有一座矮矮的仁山,属铁城城内的七星山之一。大约在民国初期,山的南坡建了座简陋的砖砌主席台,又在前面的空地辟了个运动场,这就是仁山广场。除了召开运动会的日子,这座主席台就成了中山的文艺工作者大展身手的演出场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有声有色、感有肺腑的宣传抗日救国的文艺节目就是在这里公演的。所以,要说中山的“广场文化”,就应该从这里说起。   到了60年代“文革”初期,为了宣传运动的需要,原来的仁山广场已嫌太小,于是决定把它连同台后的低矮的小丘一起铲平,在原来北坡的位置修建了一座大型的露天舞台,顺着南高北低的坡势,用砖石砌成一排排的石凳作座位。当时,砌凳的石条是现成的,因为许多石街改铺水泥路面,大量的石条正愁无处堆放,还有在红卫兵破“四旧”时,从祠堂、庙宇也拆下了不少的石碑、石匾。   群众通常把这一演出场地称为“露天剧场”,它可容上万人,还可以从容地坐在石凳上观看演出,不必再用报低之类垫在屁股底坐地下。尤其是在晴朗的夏夜,凉爽的南风柔柔吹来,这在当时可算是一项不错的享受。   这个露天剧场的使用率相当高,各种大会和宣传演出几乎没有间断。本文所附的照片摄于60年代末的一个白天,大会的主题是“石岐镇红小兵光荣佩戴红领巾大会”,共两幅照片,一幅从台下拍摄台上,可见佩戴着红领巾的“红小兵”宣传队穿了我国各民族的服装正在盛装演出;另一幅是从台上拍摄台下,在繁茂的大树的环抱下,整个露天剧场的范围与小观众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的情景一览无余,实属珍贵的历史实录。   进入80年代以后,露天剧场日渐冷落。后来,香港的中山籍乡亲郭氏家族决定向家乡捐修孙中山纪念堂,于是露天剧场的历史使命终告完成,并于1983年在该址建成了现今的孙中山纪念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