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狮窖口大桥追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认得出这是哪一座大桥吗?——狮窖口大桥。它位于中山市西区的105国道上。读者应不止一次甚至是无数次乘车通过此桥了。但是,你有留意过这座大桥的与众不同之处吗?没有?那你对照70年代拍摄的这幅照片瞧清楚了,它的引桥部分是实心的,更准确地说,是用一车车一担担的黄泥堆起来的。
狮窖口大桥原来是一座木桥,是1951年修建的。桥身很窄,只能容南北走向的车各一辆对开;桥面很矮,中间部分是可以吊升的辅助铁轨,到了规定的时间就靠人工摇动滚轴,牵引钢索把铁轨吊起,让水道上等候的船艇通过。不要小觑这类相当简陋的桥梁,正是由于有了这些轻便的桥梁,广中公路才能通车,中山人才可以破天荒地第一遍乘坐公共汽车前往广州。而在以前,从中山石岐到广州,就只有乘搭花尾渡这唯一的选择了。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和车辆流量的增加,木结构的狮窖口大桥已无法再承担沟通南北两岸的重任。于是就有了1957年初的在狮窖口兴修钢筋混凝土大桥的壮举。
说“壮举”,半点不假,为了兴修这座桥,几乎动员了当时石岐镇所有干部、职工、甚至是街道居民。当时政府的财力有限,但穷则思变。怎么“变”呢?关键就在修筑引桥的工程上。当时,最不值钱甚至是百分之百免费的就数人力了。动员令一下,成千上万的干部、职工、街道居民自带工具,到附近的山头挖泥挑土,用愚公移山的办法,前后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硬是在河两岸堆出一条又高又长的引桥来。所以要花一年时间,是因为工程不是一气呵成就可以完成的,引桥下原是稻田和烂泥塘,土堆上去,老是往下塌,一场暴雨过后,就能令引桥变矮一尺!接着,又得赶快找人挑土再填补。新桥于1976年5月竣工。如果按现在的工资标准给所有的修桥人补发工资的话,它或许是世界上单位长度最为昂贵的桥梁。
要问堆上去的黄泥一共有多重?天晓得!总之,数年后,附近一带的农田就像牙膏似地给挤起了一尺以上,房屋也给挤得开裂或东歪西倒。毕竟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能够保留到今天的,除了屹立在那里的大桥之外,就只剩下这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但故事是绝对真实的。笔者本人当年就不止一次为狮窖口大桥的引桥搬土。
狮窖口大桥于1976年投入使用,到了1988年10月,人们再次动手拓宽桥面,竣工日期为198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