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50年不变太平路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时至今日,太平路或许是中山市城区内最缺乏特色、最不为人注意的一条马路,然而,它的历史和孙文路一样悠久,都建于民国初年拆城墙修马路的时候。   走过太平路,常令人感到奇怪,为什么店铺的门面都是浅浅的,有的甚至只有2-3米的深度?细心观察,还会发现,许多楼房的前座根本是歪斜的。这其间保留的正是当时修马路时的痕迹。太平路原来是几条互相连接的窄窄的石街,修马路了,红线一划,古老的大屋的前座就按线拆去了,然而,精明的中山人,却想不弥补损失的办法,干脆把前座改建成两到三层的铺面,以提高其商业使用价值。这就形成了南粤特有的“骑楼”景观。   太平路是古代香山县城的城乡接壤部分,从月山公园对面的古城墙遗址,沿扒沙街、小较场直至工人文化宫的西山脚下,就是昔日的“铁城”的北面的整条城墙,而北门(又称朔关)就开在拱辰路口的大榕树附近,至今那里尚有“朔关二横巷”等街名可以印证。由于是出入城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这里很自然就形成了墟集,俗称沙岗墟。逢农历三、六、九日开墟。到清末民初,墟集的各路段的行业分化程度已经相当高,现今太平路的东段就留下了卖鸭街、猪仔街、猪糠厂、猫儿狗儿巷(即三帅坊)、蓑衣街、染布巷等地名,显示了当时这里作为农副产品交流市场和家庭式手工作坊业的中心区有过的繁荣景象。而昔日城区最为著名的两座庙宇:北帝庙和关帝庙也座落于这一路段。   从榕树头往西直到今天的百货商场的太平路段,则以两三层的商铺为主,相接孙文西路的一段原称“花隆巷”,至今老人家尚会不自觉地随口叫出。过去这一段多以布匹店、玻璃店、照相馆为主,而靠近榕树头的路段,最多的是家私铺和长生店(棺材店)。   附图拍摄于1950年元旦,拍摄的是庆祝中山解放暨庆祝解放后的第一个元旦的游行队伍经过太平路时的情景,照片右上角的马路尽头处的大榕树清晰可见,与现存的榕树的繁茂景象不相上下。游行队伍是从东向西朝孙文路方向走的。图中可见的“永建号家私”、“周敬记”、“建成号”、“周勤记”等都是家私店,载着毛泽东、朱德的领袖像在队伍前头开路的拖拉机,应是历史是在石岐街头上出现的第一台拖拉机。   由于种种原因,太平路或许是中山城区内变化最小的马路,照片中的许多楼房,今天依然可以在太平路找到(尽管已经不是从事原来的行业),就整体面貌而言,太平路几乎可说是“五十年不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