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参议院到人民会堂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附图为50年代的“人民会堂”,屹立于孙文西路思豪酒店旁的登山石径的终点,亦即烟墩山的半山腰上,是一幢带飞檐的两层建筑,进门处有下个小凉篷,门前是颇宽阔的广场,再前与石级相连处,蹲立着一对威武的石狮。   “人民会堂”落成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7年,原来用作中山县参议会的召开地点,建国后由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需要才改称人民会堂。   从辛亥革命成功到1949年10月,中山县共有两届县议会和三届县参议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继1946年成立临时参议会后,于1947年正式成立县参议会,由全县9个区和各社团选出参议员95名,议长为郑道实。1949年10月30日,中山解放,原县参议会也就无疾而终。   整个50年代,“人民会堂”成了中山重要的会议及演出场所之一,其后逐渐被废弃并被拆毁。一个奇特的转折点是60年代初我国经济困难时期,这里一度被改作茶座,那时的供应相当紧张,这个茶座因能提供质量较高的食物而成了市民趋之若骛的地方。笔者曾前往过,要在茶座占一席之地须提前半小时至一个小时到那里等候开门。当大门打开时,茶客蜂拥而进以抢得一张椅子,接着是卖筹,每位收费为人民币7角加加一两粮票,所提供的食物是牛奶一杯、糕点两件、杏仁饼(无猪肉馅)两件。在那时,这已是市面上不能轻易觅得的食物了。许多人舍不得独吃,喝了牛奶后便把糕饼带回家去给小孩子吃。整个茶座热闹之至,每张椅子后面至少有2至2位客人在轮候,好在等候的时间不算太长,用“货如轮转,客似云来”的俗话来形容再也贴切不过。当时一般人的月工资大约在30元上下,7角钱一客的茶位已经算得上是“高消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