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侨立医院到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认得附图中那幢已有70多年历史的建筑物吗?——不少读者会抢着回答,是位于中山市城区孙文中路197号的中山市博物馆。
这话本没答错。然而,笔者今天要告诉读者的是,在拍摄这幅照片的年代里,它并不是博物馆,而是侨立医院。照片展现的是从高处拍摄的它的侧面照。(左下角的小图则是它的正面图)
中山的医疗机构始创于二十世纪初,主要是由一些乐善好施人士和海外侨胞赞助兴办的从事赠医赠药、接生保育和施棺善终等活动的善会和药局,例如小榄崇德善院、小榄同寅医院、石岐与善堂、保育善会、爱惠善堂等。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旅美华侨萧悔尘女士发起,向美洲各国华侨募捐兴办了一所侨立医院,这就是现在的市人民医院的前身。
萧悔尘女士(1900-1957年)是中山市大涌南文人,出生于华侨家庭,两姐弟均的美国读大学,好读的是教育,弟弟则攻读医科。后来,好弟弟在毕业那年因车祸身亡,悔尘决意完成弟弟未竟的事业,在美洲华侨中筹集30多万元,在1922年回国,于石岐兴建并创办了“侨立医院”,自任董事长。1929年至1935年又任中山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萧女士数十年如一日以爱国爱乡为已任,当日寇侵华时,她不但发动学生参加抗日救国活动,组织宣传队,发动募捐,还抽调侨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组织救护队待命出发。1939年辞职回美国定居后,仍不忘上街宣传、发动华侨捐款支援祖国抗日。1957年从美国乘飞机返香港,原拟回中山探亲,不幸心脏病发作在飞机上逝世。
正因为侨立医院素有抗日救国的传统,所以中山沦陷期间,日寇一进中山,即把该医院作为血洗的目标,不少伤兵、医务人员乃至留医的平民百姓都成了刺刀和枪弹下的亡魂,这一笔血帐,中山人民是应该永远记住的。
侨立医院原址被改为博物馆,是80年代以后的事。
中山最早的文物收藏机构是1947年3月成立的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为郑彼岸,该会早期设于崇义祠后座(今孙文中路160号),后迁西山公园内的孙中山纪念图书馆三楼。
现在的中山市博物馆是在1984年9月28日由市政府批准成立的。从1986年开始,该馆开展了对中山境内的考古发掘和文物征集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从而把中山的历史上推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现在的市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幢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旧建筑。但是,它毕竟已建成了70年,很难再满足今天的收藏、展示以及从事文物研究的需要,更谈不上是一座现代城市应有的标志性建筑。可以告慰读者的是,在市政府批准立项的文化艺术中心的整体规划中,新的博物馆大楼已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