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隆都码头和“石岐晚渡”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大约在元明之际吧,在文人墨客们评选的“香山八景”中,首次出现了“石岐晚渡”景名。明代诗人伍瑞隆把它写得非常美:   “城边河水碧如葱,城外扁舟晚渡风。日落月来天在水,行人浑入镜光中。”   诗的意境确是美极了,但你要是回溯数百年,真跑到那儿看看,保证十分失望:不过是铁城外的一处野渡罢了,跟现在边远区镇的横水渡口没有太大的不同。   但既有了渡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就总得出现或大或小的码头。因此,到了清末民初,这里就出现了供“花尾渡”和货船使用的“天字码头”,以及供横水渡上落客时使用的隆都码头与长洲码头。   附图拍摄的是二十世纪30年代的隆都码头,拍摄的角度是从岐江西岸拍向东岸。现今的沙溪镇和大涌镇在古代合称隆都,这里是从石岐到隆都的必经之路,所以称为隆都码头。那时岐江上并没有桥,行人商旅要来往东西岸,就非得在这里乘坐渡船不可。   请留意照片上的永乐大旅店,那是本世纪初中山最著名的大旅店之一,有过辉煌的一页。直到60年代的一次台风之后,因为安全需要,把颇具装饰味的顶部拆了,成了现在方头方脑的笨样子。再加上各方面的设施都渐渐落伍,沦为低档的长堤旅社。抚今追昔,徒令人有美人迟暮的感叹。   照片还告诉我们,那时的烟墩山的斜坡,一直伸延到今天的凤鸣路一带,当时那一带的大片地地尚开发,所以凤鸣路一带就叫上基,安栏路一带就叫下基,意即岐江边早期的防洪堤。   直到岐江桥建成,再由木桥改为钢筋混凝土大桥后,隆都码头的历史使命才宣告完成,这一带现已建成美丽的东堤花园。一河两岸,成为中山风景线新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