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石岐全景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9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喜庆日子,从1949年到1999年的半个世纪间,中山和全国各地一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年轻的读者大概都很想知道,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山到底是什么模样的呢?
手头上恰好有一张由石岐大方照相馆拍摄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元旦的《石岐全景》照片,不妨把其中的主要部分展示出来给读者细看。
照片是在长洲马山上从西向东拍摄的。照片中,一眼便能认出的,首推烟墩山上的七层宝塔。当时烟墩山还是濯濯童山,除了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的古塔之外,就只有一座建于40年代的中山纪念亭。
可以清晰分辨的,还有岐江河畔的永乐大旅店(今长堤旅店),本来,在永乐附近,即今天的孙西路文化的旅游步行街上的思豪旅店等,六、七层建筑物也应该是相当惹眼的,不过由于拍摄角席和互相遮掩等原因,不容易分辨出来。
除此之外,留给读者的印象,可能只是一座相当陌生的小城市。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几乎所有和重要建筑物,绝大部分是八、九十年代才开始兴建的。图中,岐江河上并没有桥,今天繁盛热闹的西区,当时只是一片稻田和池沼,中山和广州之间的公路还没有兴建……
以下的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半个世纪前的中山——
1949年,中山县的县城称为石岐镇,镇政府设在今天中区治安街的一间旧祠堂里;
直到建国后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止,中山县的石岐、小榄、黄圃三个大镇的人口,总共中有14。8万人;
从1921年起至1940年石岐沦陷时止,石岐在市政建设方面,只修了孙文路等11条马路,共6公里多一点,另公园两个、图书馆、戏院、电话局各一座;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至1949年中山解放,也只增建了公园、医院各一座,戏院三间。
古老的铁城面积为0。2平方公里,人口为1000户左右;1921年香山县长吴铁城实施拆城修路,铁城与城西的石岐连成片,从那时开始,城区逐步扩展至解放前夕的4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