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文艺工作者载歌载舞庆解放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拍摄的1950年元旦中山人民举行庆祝中山解放大游行集会时主会场院的情景,地点在仁山广场。   请留意照片中的“文艺工作团”的大横额和横额后面的中山文艺工作者所绘制的毛主席和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   中山的文艺工人作者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他们自觉地以文艺为武器,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配合五桂山区游击的武装斗争,发挥了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的巨大作用。   抗日战争初期,中山的一区、四区、五区等地先后成立话剧队,发起了抗日救亡活动,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血祭九一八》等话剧,石岐仁山广场的主席台就是他们的主要阵地,一般每演出一场。中山沦陷期间,抗先一队迁徙澳门,继续排演了《明末遗恨》等宣传抗日的节目。   1949年10月中山解放后,中山的进步师生自演了不活报剧和影子剧,以迎接和庆祝解放。以后,为配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又排演了歌剧《赤叶河》、《白毛女》等。   关于“影子戏”,这里多说几句。解放前后的那一段日子,这一剧种在中山,尤其在学校的师生中十分流行。所谓“影子戏”,就是演员在幕后演戏,利用灯光将影子投射到幕布上,台下观众所看的就是这些载歌载舞的影子。   50年代初,笔者正在二小(今中心小学前身)读低年级。当时在毛秀娟等教师的辅导下,以高小同学为主,曾经排练过一台“影子戏”,内容是描述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重重苦难和奋起抗争谋求解放的历程。其中的精彩片断,,于今记忆犹新。   记忆犹新的原因,是因为组织者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把全部歌曲印成油印歌页,教会了全校学生。演出时,台上(其实是在白色的幕后后面)演,台下唱,台上台下融为一体。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演出的小准或许很粗糙,教育效果却出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