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生·民权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附图为“文革”初期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景,拍摄具体时间大约为1968年。
自从遍布大街小巷的高音喇叭在某日深夜里吼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不多几天,全国上下立即掀起一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关于这场运动的是非功罪早有公论,但对当事人和当事人的家长来说,那种打翻五味瓶似的滋味,却是每个人都有所不同,并不是两面三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要粗略描述,也许用得上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在开头所写下的那些话: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这是一充满希望的年代,这是一个令人灰心落泪的年代……
还是换一个话题吧。读者或许认得出,这幅照片拍摄的背景是民生路,照片左侧的路口的那幢三层建筑物正是现今的服务大厦的原址,当时也叫服务在厦(或称县委招待所)。由于位置较好,门前也比较开阔,所以是街头宣传的好地方,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文化广场”。
民生路是中山县城拆墙后于1932年先后建成的孙文西、孙文中、孙文东、凤鸣、太平、民生、民族、长堤、拱辰路共9条马路之一。孙文路、民生路、民族路都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气。到了80年代,政府把一条新辟的马路命名为民权路,于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旧三民主义“民生、民族、民权”也就齐全了。怪不得中山市民有时开玩笑地说:中山在解放前只有“民生、民族”,没有“民权”,中山人有“民权”,还有托改革开放之福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