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客栈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建以前,石岐素有“小澳门”或者“小香港”的美誉。说它像港澳,实际上是指它的商贸繁荣,市面兴旺,也指居民生活方式与生活质素可以媲美港澳。
商业发达的地方,旅业自然发达。不过,那时并没有“宾馆”,只有“旅店”。而在老百姓口中,则习惯沿用明清以来的老称呼:“客栈”。到旅店开房,就叫“住栈”。(所谓“栈”,本意其实只是一些过往客高商租住的小店,也兼代人寄存货物)。
从二十世纪的30年代开始,石岐开始出现一些规模较大的旅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思豪旅店(今石岐旅店)和永乐旅店(今长堤旅店),此外还有大观、中华、平安、金华、金城等,共计11家。
附畋就是1946年拍摄的“永乐大旅店”。当时抗日战争胜利不久,整条长堤路受日寇破坏的痕迹十分明显,到处是竹木禾秆搭起的监时棚架,百废待兴。
但是,开业之初,永乐的思豪两间旅店为是十分辉煌的。当时的楼房一般不高,这两间旅店高达五层,顶部还有两三层装饰性的西式塔楼,远远望过去,便有一股傲气视同侪的气概,永乐的塔楼在1964年的一场十二级台风过后成了危楼,最后被削平了,不知道它原先模样的人倒还罢了,知道它的过去的人看起来心里就很不是味道,思豪旅店的塔楼幸而保存至今,成为孙西文化旅游步行街的重要景观。
思豪旅店是由原中山县商会会长李德联开设的,五十年代曾征用作石岐市公安局,六十年代交还饮食服务公司经营。记得它重新开业之时,曾开放给市民参观,这当时也算得一件轰动全城的盛事。我曾随众人一层楼一层楼地爬上去,逐层细看。当时的物质条件不能与现在的宾馆相比,但人们的要求也不高,一床一桌一椅,几明窗净,再有公共的浴室、厕所即可,若再有一台小小的上海华生牌电风扇,已经是高级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