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中山妇女的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妇女解放通常是从职业教育开始的,理由很简单,只有具有知识、技能和就业机会的妇女,才可以逐步摆脱封建礼教的羁系,走上争取男女平等地位的道路。在中山,这一过程,最早可追溯到民国初年。
附图是拍摄于民国二十五年八月(1936年)的一张“本县民众教育馆妇女编织班第二届毕业摄影”。三十年代的“中山县民众教育馆”位于石岐照壁街(即今孙中山纪念对面),馆长是李成。这是解放前的地方性群众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创于1930年6月,其主要任务是普及民众知识,兴办教育和开展文娱体育活动。该馆确实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举办文化识字班、妇女识字班、国语(普通话)讲习班及演讲比赛、妇女编织班、图书巡回阅览、集体婚礼、猜谜、教唱歌、宣传禁烟、出版卫生画报等,对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方面不可没。
然而,在民众教育馆成立以前,早在民国初年,在中山,就在一批先驱者在进行对民众的教育启蒙活动。说到这些,就不能不提及我的外祖父郑彦闻和外祖母杜慧剑。郑彦闻祖籍濠头乡,是民国初年的社会活动家,曾创办中山办报史上历时最长的《仁言报》,以及中山的第一家电影院——《天外天影画部》、第一家游泳场——西洲游泳池。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支持妻子创办了中山的第一家女子职业学校——华益女子职业学校(主要课程有语文、算术、刺绣、织布等,校址在民生北路大萧屋对面)。
郑彦闻早逝,杜慧剑则活到五十年代。她出身张溪乡农家,幼年曾经缠足,但于清末即已放脚,并到广州就读女子职业学校,这使得好成为中山最早争取男女平等的一群,并身体力做了不少启蒙工作。我的童年时代是好身边长大的,好那时已近70岁,满头白发,但精神矍烁,每天晚上搬一张小凳子坐在她的藤椅帝,听她讲牛郎织女、讲孙悟空、讲中山的民间传说。她那睿智、慈祥的面容,至今仍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