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故居陈列馆今昔谈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95年以前的孙中山故居陈列馆,该照片拍摄于70年代。   翠亨村是孙中山先生的家乡,翠亨的孙中山故居是国之瑰宝,每年前来瞻仰的中外游客上百万,这就十分需要有一座陈列孙中山史迹和有关文物的馆所。但是,在建国以前,由于当时的国民政府重视不够,翠亨村的村西,就只有一幢孙中山故居孤伶伶地站那儿。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活动隆重举行过后,省文化局领导觉得,没有一座附属和陈列馆,是难以向观众充分介绍孙中山先生的。当时故居左侧有一幢空置的洋房,屋主夫家姓杨,叫三姐。经过细致的动员工作后,由省文化局拨款4000元,买下了这幢房子及后园的空地和果树。故居的管理人员把征集来的照片和资料陈列出来,这就是最早的孙中山陈列馆。   1965年秋冬间,省委派员了解故居的情况后,决定拨款10万元,中山县政府又加拨3万元,主要做了三种工作:一、绿化公路;二、建设翠亨村兰溪水闸;三、建一座孙中山故居陈列馆,占地600平方米。这就是附图所展示的故居陈列馆。   宋庆龄主席一直很关注陈列馆的建设。早在1959年8月30日,就为那幢由二层小楼房改用的陈列馆题写了“中山陈列馆”的题字;1962年5月19日,又为孙中山故居题字“孙中山故居”,为陈列馆题字“孙中山故居陈列馆”。   1966年新馆落成不久,文化大革命的狂飙即已席卷全国,孙中山故居的陈列馆同时受到南下串连的“红卫兵革命小将”的冲击,幸而故居工作人员与纪念中学师生、翠亨村民一道机智地与“红卫兵”打“语录”仗,将毛泽东主席所写的《纪念孙中山》一文400多字抄录下来,据理力争,这才逼使“小将”们知难而退。   从70年代直到90年代初,故居陈列馆的陈列内容作过多次调整,有关设施也逐步完善。在陈列形式上,采用布景箱、雕塑、沙盘、模型与文字、图片展品相结合,后来还用上了为观众作普通话、粤语、英语介绍的电脑控制的电视屏幕版面的空调设备,率先在全国地、县级博物馆陈列中运用闭路电视视声像设备。   目前,在原有陈列馆的旧址上,一幢新世的陈列馆已经落成,面积达6000平方米,由市政府拨款4000万元兴建,这幢大型的现代化的纪念馆,已于1999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33周年纪念目举行隆重的揭幕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