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百年中山

(代序)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00——2000年,地球环绕太阳整整旋转了100个圈。   100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中国有确凿年月记载的编年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大约生活在5000年前,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经碳化测定大约是20万年前,而最古老的猿人化石的绝对年限是在200——300万年前!   100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   然而,对于中国,对于我们的乡土中山,二十世纪这100年,却是多么漫长,多么曲折,发生过多少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转折和深刻变化,最后,又在世纪末取得多么辉煌的业绩与成果!   孕育深刻变化契机制时间可以追溯到1895年,亦即是1900年的前5年。由孙中山先生在香港策划组织的广州重阳节起义拉开了以武装斗争推翻封建王朝的序幕,虽则甫经发动即被镇压下去,可敬的香山乡亲陆皓东更由此而面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的第一人”(孙中山语),然而,孙中山和他的追随者们百折不挠,先后发动十多次武装起义。终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的隆隆炮声,成了埋葬清王朝也就是中国的封建帝制的丧钟。由林君复、郑彼岸等人领导的香山起义也几乎在同时发难,攻克了县城,石岐的上空飘扬着象征共和的五色旗。   或许我们还应该追溯得稍前一些。1866这个年份对中华民族说来绝对值得永远记住,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在这一年的11月12日诞生有香山县五桂山麓的翠亨村。作为世纪三大伟大之一,他在1905年为中国同盟会制订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二十世纪的前半叶。须提及的还有郑观应(1842——1922),一位祖籍香山县三乡的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和资产阶级维新的思想家,他的政论文集《盛世危言》(成书于1866——1891年),不仅对康有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起着先导的作用,对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比郑观应稍晚的香山南屏(今珠海)人容闳,是最早留学美国交获学位的中国人,他的现代化思想和教育兴国计划,对当时的中国也曾产生巨大影响。   十九世纪既为中国、为中山作出了如此充分的酝酿与准备,二十世纪的深刻变革也就如高屋建瓴势不可挡了!   挑战并推翻在中国维持了近3000年的封建帝制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二十世纪初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炎黄子孙肩上,大时代需要风云际会的英雄,于是璀璨的群星也就应运而生。我们且稍稍环视一下这些与孙中山同时代或稍后的香山籍的表表者:先施公司的创始人马应彪(1860——1944),海军总长程壁光(1861——1918),国务总理唐绍仪(1862——1938),教育家钟荣光(1866——1942),“翠亨四杰”孙中山(1866——1925)、陆皓东(1867——1895)、杨鹤龄(1868——1934)、杨心如(1869——1946),老同盟会员、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复(1884——1915),行政院副院长、四角号码检字法的发明者王云五(1888——1979),“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1891——1923),中共六大政治局候补委员杨殷(1892——1929),华南地区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杨匏安(1896——1931)……还且批中国文艺界的大师级人物:苏曼殊、萧友梅、张慧冲、吕文成、方人定、黄苗子、阮玲玉、郑君里……在即将告别二十世纪迈进二十一世纪之际,中山市政府明确地把中山市定位为“现代化的名人城市”,这“名人城市”的伟誉,就是众多的中山籍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遥想二十世纪曙光初现之时,1911年的辛亥革命即已揭开了历史的新一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爱新觉罗氏世袭的“龙椅”,中国进入了“民国”的历史新阶段,虽然旋即发生了袁世凯窃国称帝的历史大倒退及其后挥阀割据的混战局面,为了捍卫共和、统一祖国,孙中山先生发动“二次革命”,并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在北上途中因病逝世。为了纪念孙中山,国民政府把香山县命名为中山县,中山便成为国内唯一的以名人命名的城市。在百废待举的年月,历届中山县政府也曾采取多项措施,兴办不少实事,使中山赢得了“模范县”的美名。古老的城墙拆走了,繁华的孙文西路建成了。但是,在旧中国的体制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下,加上40年代日寇侵华论陷期间遭受严重的破坏,因此,尽官中山是著名的侨乡,许多该办的事情还是没有办起来。例如在窄窄的岐江上就怎么也架不起一道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岐江上依然只留下几个孤伶伶的残墩,因为妨碍水上交通,最后还得向居民集资雇人把它清除了。   站在2000年的世纪高峰回头望,落成于建国后的1951年的木结构的岐江桥(现已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龙门式开合大桥),实在寒伧得很,算不上什么。然而,它却是一个象征,再也没有什么比它更能形象地阐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基本原理。   1949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雄师县城石岐,为中山历史揭开了光辉的新篇章;而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改革开放路线,又为中山的腾飞提供了理论的导向与强大的动力。1983年12月中山撤县改市,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山市升格为地级市。建制的变化,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山市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与城市拓展的力度。如果我们翻阅孙中山在二十世纪初亲制订的《建国方略》的话,可以发现,建国5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中山人民所创造的业绩,早已远远超越了孙中山先生在他的那个历史年代所能设想的高度和水准。   且让事实发言——   1949年,中山县的工农业总值只有1亿元多一点,而1998年中山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年年达到两位数,1999的增长率为11%;   古老的铁城面积只有0。2平方公里,人口约1000户;1921年香山县县长吴铁城实施拆城修路措施,使铁城和城西的商业区石岐连成一片,再加上连年扩建,到1949年建国前夕,县城石岐的面积也只有4平方公里,石岐、小榄、黄圃三镇合计,人口也只有14。8万人;而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1997年底,仅城区的中区已拓展为16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若连东区、西区、北区一起算,则总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人口近35万人(据1997年统计数字),按一般市民习惯,这还未把离中心城区稍远的南区算进去;   ……   不必再列举什么数字了,只需要把整体情况概述如下:全市社会政治稳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由省和国家颁发的一面面金光闪闪的奖牌已足以证明工切;仅近几年,中山市就先后获全国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省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少普及中小学电化教育示范市、国家级爱婴市、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市、省文明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此外,中山市还获得了由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   在这一进程中,旅居海外的港澳台地区的中山乡亲们纷纷向家乡捐赠的投资引资设厂,对中山的起飞作出重大工业贡献。 [center][B]相约在中山[/B][/center] [center]这里是伟人的故里, 这里是春天的花园。 这里有成群的鸽子, 这里有火热的温泉。 珠江水日夜奔流, 回荡着历史的和弦。 南海风暖暖吹来, 呵护着游子的乡恋。 这一片神奇的沃土, 长流着不老的清泉。 谁播下希望的种籽, 谁拥有金色的秋天。 珠江水日夜奔流, 迎来了机遇和挑战。 南海潮汹涌澎湃, 呼唤着腾越的新篇。 二十一世纪, 中山欢迎你。 二十一世纪, 中山祝福你。 相约在中山, 欢歌唱不完。[/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