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抗战初期史考述》一书,是在许多抗日老前辈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下写成的。吴云纵、黄?两位老大哥为本书绘画好几帧插页,追忆了当年抗日战场实况,还给为抗战而献身的战友作画,给本书增添了许多光彩。   对本书给予支持、指导的老前辈有:罗章友、吴孑仁、黄峰、郑振、孙继普、曹广、林伟干、郑永晖、董世扬、叶弃、符夫、吴锦凤、麦秀、梁豪、吴浩生、黎耀辉、钟鼎光等人。对本书提供过资料和建议,现已辞世的老前辈有:杨子江、区保龄、梁秀英、方群英、霍文、简洁、曹广、郭彪、蔡祥、蔡庆祥、李渐逵、黄兆祯等。   原省抗先总队部常委唐健老大哥曾给笔者提供较多资料,中山市档案局的工作人员对本书的撰写亦给予了热心的支持。   抗战的史料,应力求知己(我方)知彼(敌方),才能写出真实、全面的事实来。由于资料来源和收集并非容易,片面性在所难免。撰写这些资料如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也就很高兴了。   所谓“中山抗战初期”,主要指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起至1940年3月(中山县第二次沦陷)止。这个时期既有中山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的场面,又有顽固派掀起反共逆流的场面。   所谓“史料考述”,则是笔者对此期间一些重大事件,根据保存下来的史料,按自己的倾向性进行分析整理,把真实的或较为真实的资料道德写在正文上,其他不同的观点或说法则在注释中予以介绍,供读者参考、比较。   如1939年7月10日的黄牛头山之战,一向称为“金钏之战”。参战者蔡祥老人说:日军1艘炮艇触水雷被炸沉。后在中山市档案局发现。内称“四艘敌艇被子炸得粉碎”。又据《中外海战大全》(海潮出版社1995年北京版)第864页载:“日军5艘运兵船及1艘铁壳拖船在磨刀门触雷沉没。”笔者请教蔡祥老人,他说:“运兵船就是胶艇,每艇乘坐2人,炸觉多少呢?应以历史资料记载的为准。”   又知,日军两次入侵三灶岛的日期也有多种说法,有的说只相差1天。笔者均据资料来源或出处予以介绍。   历史学家刘大年曾说:“抗日战争的八年,是中国复兴的枢纽。”抚今追昔,祖国今天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成就,确实来之不易。这里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在本书即将掊稿的时候,为缅怀诸先烈,追忆往昔,黄?大哥寄来了一首诗,兹录之于下: [center][B]怀念革命先烈[/B][/center] [center]据说: 一场雷暴、骤雨, 会给大地播洒大量元素、营养, 把永恒的肥沃留给土壤。 但我更相信: 一场壮烈的革命风暴, 烈士的鲜血, 必然把大地万物滋育得更加茁壮、辉煌。 你可记得, 解放前的珠三角那副奄奄一息的可怜模样! 谁能料到, 今日的她竟成为雄视亚洲、震惊中外的经贸疆场。 ——如日中天,光芒万丈。 烈士啊! 你们的丰功伟业, 纵使千年万载, 怎能使人遗忘![/center]   1997年3月,原国民党第四战我第六游击区(后改称为第七战区挺进第三纵队)政训室副主任董世芳老先生一行从台湾来大陆探亲,于12日来我市翠亨村瞻仰孙中山故居后,曾专程到石岐孙文东原政训室旧址——竞修学校(今中山市一中学)正门内侧、原横门抗日战场之大王头等地回顾追忆。其间,笔者对董老先生说:“晚辈正在搜集资料,撰写中山抗战初期的史料,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山县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董老先生听珠欣然赞同。   最后,谨向当年所有的爱国军民、爱国同胞至以民族革命的敬礼!向为撰写本书提供资料和给予热情鼓励、支持与帮助的单位和同志们以及为编辑出版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中山市政协办公室文史科(中山文史编辑部)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