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 抗日烽火遍中山
[center][B](一)[/B][/center] 中山县全境沦陷后,在日、伪军的扶植下,先后成立了县、区、乡各级伪维持会和傀儡政权。傀儡们强拉民夫充当工役,修复道路交通,建筑炮楼工事,设立封锁线,实行戒严,强化治安。日本侵略者和汉奸走狗沆瀣一气,恣意凌辱妇女,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千方百计搜刮民脂民膏,以战养战。 在农村基层,一些凶悍亡命之徒私下筹集枪械,拉起队伍,成为“草头王”。有的自封为联防队长,自卫队长或护沙大队长,名堂繁多,不一而足。大多数都拉帮结派,分别向日、伪、顽军领取一个番号,以为“护身符”,进而狐假虎威。有的一仆投靠二主,或相互兼并,各自盘踞一个村庄、一个围口或一个山头。日间拦路勒索,夜间明火执仗。社会极其动荡,治安混乱异常,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随意格杀者不知凡几,杀人者毋须偿命。广大农民除了交纳地租外,还须交纳田赋、沙捐、军谷、保护费、开耕费等杂税、苛捐。 [center][B](二)[/B][/center] 本文要介绍的是,在日军占领中山后,中共中山县委会如何发动民众,创建人民抗日武装,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战争的概况。 1938年11月和1939年4月,中共中山县委会曾两次召开全县性的武装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建议下列三种武装: 1.县委直接领导的主力武装; 2.由党控制的打入国民党地方团队内的抗日武装; 3.由党掌握的乡村自卫武装,如乡警队、更夫队、自卫队、保沙队等。 这三种武装应以第一种武装为骨干,带动后两种武装,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 甲、第三种武装早已在中山出现 梁奇达说:1937年我在第五区任区委书记时,就是这样做的,派党员去掌握老更队是我党搞武装的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手段。 1939年春,崖口、沙边、长洲、员峰等乡就建立了这种武装。7月10日在第一区黄牛山之战中,月角村更夫队出动了10多人,在共产党员梁振昭的率领下,奔赴火线与国民党守军并肩作战抗击入侵的日军。⑴ 乙、第二种武装于1938年12月先在第九区建立 当时,九区区委按县委批准的计划,向驻第九区的中山警察局水上警察队主任黄礼⑵领了一个别动小队的番号,由区委书记梁伯雄任小队长。这个小队曾两度截击进犯鸡鸦水道的日军,以后发展为一个大队,领取挺三暂编第一支队第三大队的番号。⑶ 又如,1940年春,八区区委在南山建立了有70人的自卫队,年底编入中山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八支队第五中队,后改编为第二大队。大队领导人陈中坚、郑少康、黄乐天均是中共党员。⑷ 丙、第一种武装于1940年5月在第九区大南沙建立 当时县委从第四、第五、第六区抽出13人、13条枪,在民利公司梁作雄大队属下新建一个小队,队长郑刚拔,党代表欧初。后与崖口、长洲的乡警队汇合,共60多人,编为一个中队,中队长杨日韶,党代表谭桂明,上级党派卫国尧来抓军事工作。⑸ 1941年9月,中共珠江三角洲中心县委对建立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可能性进行调查研究,在会议上提出了在珠江敌后“经营番禺”,“发展中山”的方针。⑹11月,中心县委把广游二支队第一中队调来第九区石军沙。 至此,中山县有了由共产党直接掌握的主力武装,又有多支由党组织控制或掌握的其他形式的武装。这些武装在中心县委统一领导下,进行独立自主的抗日战争,并开辟了五桂山区抗日根据地和一大片抗日游击区。 1942年初,中心县委派谭桂明、欧初、罗章友、李进阶等人先后进入五桂山,分别成立“友兴公司”抗日队伍和“中山县人民抗日大队”。5月,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又派副总指挥谢立全、政治特派员梁奇达和副大队长肖强等到达五桂山,由谢立全统一指挥在中山县的各支队伍。中山县人民抗日大队在五桂山区成立时,大队长卫国尧(后欧初),政委谭桂明,副大队长肖强(后罗章友),政训室主任欧初(后李进阶、杨子江)。大队辖下两个中队,共120人。⑺ [center][B](三)[/B][/center] 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山英雄儿女抗击侵略者部分纪实: 1940年6月,第一区抗日游击小组袭击长洲乡伪维持会和伪自卫队,缴获小批武器。 25日,第五区抗游击小组袭击驻雍陌的日军司令部和伪第五区区署。 8月,第六区抗日游击小级袭扰统计表唐家的日军。 10月,第九区主国中队罗章友等四人逮捕了崖口乡伪乡长谭日潮,在合水口村外予以处决。 11月,第九区主力中队在第九区吉昌围附近擒获伪军第二十师副师长李辅群的副官,将其就地处决,缴获快制驳壳枪4支。 12月,第九区主力中队罗章友、冯洪昌等4人袭击面德容奇渡口伪联防哨所,毙敌6名,缴枪2支。⑻ 1941年2月5日,准备就任南太平洋舰队司令官的日本海军大将大角岑生的座机遇雾迷航,在第八区黄杨山触山坠毁,同机毙命的还有海军少将、著名的中国通须贺彦次郎等9人。⑼6日,为查找飞机出事原因,驻三灶岛日军出动200多人,分乘炮艇4艘驶至?涌、六沙涌口登陆,当即遭到陈中坚、郑少康部的阻击,被迫撤返三灶岛去。7日,日军又出动400多人前来,到了斗门风流桥附近,又遭到我广游二支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冯杨武、林锋部队的阻击。日军分兵绕道进入黄杨山收拾了9具尸体带返三灶岛去。⑽ 10月,中共八区区委发动200余人夜袭驻马山的日军,毙敌2人,伤敌1人。 12月,第九区主力中队袭击统计表第四区崖口的护沙中队,全歼该敌,活捉中队长谭玉良。 1942年5月下旬,中山人民抗日大队夜袭驻第九区浮圩伪军何国光部,歼灭伪警中队及伪边一个连,缴枪50多支。我中队长王流、杨日韶在战斗中英勇牺牲。⑾夜袭驻第六区下栅伪联防中队李芬部(六十七人),伪军大部被俘;缴获机枪2挺,步枪30多支。 秋,为破坏日军交通线,中共中山县委发动群众,配合游击队先后对北台、大环、下栅、东岸等公路桥进行破坏。 10月,中山人民抗日大队联合龙军钟汉明部袭击驻第五区坦洲伪军黄祥部,缴获长、短枪20多支。 …… 随着斗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各区抗日民主政权先后建立起来,五桂山区抗日根据地也日益发展和巩固。中山县人民的子弟兵——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在艰难险阻的斗争中,于1945年1月15日正式成立。 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高举抗日旗帜,驰骋敌后,浴血奋战,经历大、小战斗140多次,歼敌236人,伤敌211人,俘虏534人,缴获轻重机枪24挺、长短枪700多枝、掷弹筒4具、弹90余枚、电台一部、火炮2门和大批军用物资,取得多次战斗的胜利。⑿ 这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人民武装,在敌后不断地打击日军侵略者及其走狗——汪伪军,并且战胜了国民党顽军的磨擦,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注释: ⑴见《中山文史》第40辑第9页。 ⑵中山市档案局卷载:黄礼,又名王礼,顺德桂洲人。在中山县沦陷时,他投靠伪军,充当伪团长。 ⑶见《中共中山历史大事记》第21页。 ⑷见《中共佛山历史大事记》第95页。 ⑸见《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史》第13、14页。 ⑹同⑷,第97页。 ⑺见《中山抗战纪实》第40页;同⑹,第20页。 ⑻同⑶,第29、30、31页。 ⑼见柳风:《血祭太阳旗》第227、228页。 ⑽由原中共斗门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钟鼎光提供资料。 ⑾同⑶,第35页。 ⑿同⑸,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