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 中共特支摆脱挺三 奔赴敌后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40年3、4月间,国民党对安徽、湖北之间的新四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新四军提出强烈抗议,并坚决抵抗。在广东惠阳、东莞、宝安地区,国民党对曾生、王作尧的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发动多次进攻。省内各地顽固派又强令解散进步群众团体,逮捕爱国抗日人士。
5月,第一游击纵队改编,新番号为第四战区挺进第三纵队,袁带任任司令,司令部设在鹤山县金岗圩,政训室驻在玉桥。这些机构及其官员成了寄人篱下的宾客。过惯了安逸享乐生活的贪官污吏们并不以为耻,还争着去开辟新的走私路径,私运粮食、油、糖到沦陷区赚钱因当地包烟庇赌,坐地分肥,搞得乌烟瘴气。①
中共特别支部摆脱挺三的经过
1940年4月间,黎民惠(中共特支书记)到达了开平县赤坎,与中共中区特青年部长李应扬(即黄泽成,原省抗先总队部负责在各人)接上了组织关系。经中共中区特委研究认为:有鉴于国民党已在各地掀起反共高潮,第一游击纵队又溃退至大后方,特别支部再留下来已没有必要了。我党正在南、番、顺组织敌后抗日武装,急需干部。同时,中央又有指示,对“顺德、南海吴勤(中共特别党员)部等游击队须加强领导,动员地方党及同情群众,对他们给予各种精神上、物质上的援助,使用权他们尽可能扩大,同时严防汉奸、顽固派的袭击和瓦解阴谋。”②
黎民惠在支部内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后,分别安排党员黎民惠、董世扬、王培?、王锦鎏、区保龄、符夫、叶弃、罗雪峰和爱国抗日青年黄?、梁秀芳、李蕙、吴锦风、谭棣文、肖富英、麦秀、刘洁之各8人先后撤离该纵队。
符、叶、罗、肖、麦、刘等6人分别返回香港,在爱国进步团体安排下到工厂工作。符曾在香港家里掩护中共中山县委书记孙康住过一些日子。孙离开后,符参加了东江游击队,1941年秋,又转来珠江抗日游击队任中队政训员。
黎民惠等10人在中共中区特委安排下分别从事抗日工作。
撤离纵队政训室的16人都是多才多艺、能唱会写、善于联系群众的骨干分子。纵队到达鹤山后,在由副司令袁带率领的九个中队里,有五个中队政训员是中共党员。他们离开了挺三,使用权流亡在鹤山县的中山县官兵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无异于给副司令袁带和政训室主任冯镐当头一棒。冯镐在气急败坏之下,立即下令通缉黎民惠等人,并亲自到香港、澳门走了一趟,希望招募到一些知识青年到军队里去。
特别支部参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940年4月间,黎民惠、李蕙夫妇先行离开鹤山玉桥,到了开平赤坎。李因怀孕,中区特委安排她在附近北炎村小学任教师,以后吴锦风、谭棣文也在该校工作。区保龄、梁秀芳夫妇也来到开平赤坎,中区特委给他们另行安排工作。
4月底,董世扬、王培?、王锦鎏、黄?、等人到达新会荷塘集结待命,由顺德游击队派来的方群英、梁棉分别带路,进入顺德西海乡,游击队长林锵云给他们分别分配了工作,安排王锦鎏(王流)在广游二支队独立第一中队任小队长,董世扬到番禺俊杰抗日同志社工作,黎民惠(化名马启贤)和王培?到广游二支队第一大队第一中队任政训员。王培?以后又到禺南俊杰社工作。
至此,扬康华于1939年3月底在曲江县主持成立的中共特别支部转战珠江三角洲,在中山县委领导下,迎着逆流,投身抗战,团结着许多爱国官兵的抗日青年,直到1940年5月摆脱挺三,参加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这个特别支部光荣地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在敌后抗战的日日夜夜
吴勤(1895~1942),早年参加过孙中山的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去了香港、新加坡,从此失掉了党组织关系。1937年返回香港,在廖承志的指导帮助下返回广州,在郊区从事抗日活动。广州沦陷后,组织义勇军,在南海多次伏击日军得胜,甚得人心。流亡在广宁的广州市长曾养甫成立了广州游击指挥部,发给吴勤“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的番号,委吴为支队司令。③
为了扩大队伍,吴勤广发番号,队伍扩大到19个大队,计2000多人,多数是“捞家”、土匪武装,受“封”不受调。吴真正能掌握的,只有原先的队伍——第一大队第一中队。
广游二支队第一大队长刘登原是国民党南海县的侦缉,副大队长张戎生叛变后,由冯扬武(中共党员)接任;大队政训员林锋(中共党员)。第一中队自广州失守后建立起来,经过几次整训,打过几次硬仗。队伍虽壮大了,但还是较复杂的,还有人抽大烟。④
1940年10月,第一中队长陈恒才出走,中队副李少松调入支队司令部工作,吴勤即任命小队长郭彪为中队长。郭彪、黎民惠、郭汉、吴声涛等中队干部在党支部领导下,坚决执行上级指示,加强了第一中队的整顿和训练。当时小队干部有彭福胜、黄鞅、高义、谭光;班长有霍文,韦德。黄江平、卢德耀、谭光耀、黄和仔、黄开、潘恩隆、冯开平、魏金、陈枫、何达生、吴桐等。中队成立了党支部,黎民惠任支部书记;小队有党小组,小队长和班长多数是党员。他们多数来自各地的党组织,是在抗日救亡斗争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面在又为建设一支八路军、新四军式的人民武装,为消灭日本侵略者而浴血奋斗。⑤
1941年5月,第一大队长刘登受特务谷子何卓章(挺三暂编二支队副)的怂恿,把大队转移到中山县第九区,第一中队驻大岗二沙,第二中队驻大南沙六记围。⑥此时,刘登得意忘形,准备加入民利公司这个走私集团,致使部队受制于挺三暂编二支队(支队长吴金)。冯扬武、林锋及时识破刘登的背叛阴谋,即到顺德西海向中心县委罗范群、林锵云报告。广游二支队司令吴勤得知情况后当即写下手令,把第一、第二中队从中山县第九区调回顺德西海。冯、林二人返回大南沙,把第二中队撤返顺德西海,并派第二中队副队长肖强往大岗二沙,通知郭彪、黎民惠率领第一中队撤返顺德西海。⑦
黎民惠壮烈殉国
第一、第二中队撤返顺德西海后,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和支队司令部把该两个中队与独立第一中队一起改编,仍成立独立第一中队、第一中队、第二中队及警卫小队。
中心县委和司令部又作出决定,抽调第一中队开赴中山,参加开辟五桂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由肖强任代理中队长,欧初任政训员,王流任副中队长,黎民惠(并未到职)、方达文任副政训员。⑧
当时,黎民惠等人都参加了中心县委举办的第一期军政干部训练班,黎担任番顺学习组组长,杨日韶担任中山学习组组长。学习至半途,上级领导又把黎民惠从训练班调到独立第一中队任副政训员。该中队长是林锵云(兼),副中队长是郭彪,政训员是黄柳言。不久,黄柳言调往番禺工作,政训员由黎民惠接任。⑨
1941年秋,日军为了强化占领区,加紧对抗日军民的进攻。10月间,先后两次出动日、伪军3000人,在飞机炮艇的配合下,对我西海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疯狂进攻,均为我军民奋勇击退,敌伤亡惨重,我方缴获甚多。⑩西海大捷威震敌胆,威震珠江三角洲。在是役中,三角洲人民优秀的儿子、出色的政治工作干部黎民惠光荣牺牲了。⑾
黎民惠虽然牺牲了,未能回师中山参加抗战。但是,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所在的原中共特别支部及患难与共的战友,如王流、董世扬、李蕙、吴锦凤等人先后返回中山,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和敌后武装斗争。
注释:
⑴见《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召开第一游击纵队政训室地下党工作活动追忆座谈会记录》
⑵见《中共佛山历史大事记》第86页
⑶见《珠江纵队第二支队史》第14页
⑷、⑸、⑹见郭彪:《抗日战争时期我在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游击队》。载于《佛山市党史资料》第二期第1至6页
⑺见冯扬武:《一支活跃在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游击队》。载于《佛山市党史资料》第六期第16至19页
⑻见《中山文史》第40辑第2页
⑼据罗章友、郭彪、曹广等游击队员回忆
⑽见《珠江潮——珠江纵队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选辑》第58、59页
⑾见谢立全:《珠江怒潮》第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