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日军为何从石岐仓皇撤退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日军从石岐仓皇撤退,究是何故?当时已有多种推测:
1汪伪诱降说
有人认为,日军撤出中山,作出欲擒先纵的高姿态,给国民党当局看看,劝其投降。
2、锄奸结果说
有人认为,日军此次入侵石岐,找不到汉奸作为内应或代理人,未能遂其以华制之意愿。此皆过去我县坚决锄奸之结果。
3、反攻复邑说
谭冠之在《中山抗战与复员概纪》第30至31而中说道:“……根本原因,是在一个主脑崛强的提挈之下,能勇于战,且善于保全主力……在敌方观察,实有百害而无一利,故不得不撤退,就为敌所感到,决不能久作盘据,所以知难而退……”
县长张惠长举兵准备反攻却是事实,但未反攻而敌军已撤退。前者和后者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呢》读者不妨探讨一下。
4、回救江会说
“第一区行政专员兼保安司令古鼎华探知岐城失守,乃倾其全力向江门进攻,此次日侵我邑,曾在江会调千五百人……故江会空虚,突受古专员兼司令用转魏救赵之法猛烈进攻,势将不守,迫得匆忙撤退,回救江会。至十月十日,而中山遂即收复。”①
从有关资料查证,“回救江会说”无法成立:
日军侵占江会时,将其主力5000余人部署在江会一带。日军调1500人进犯中山,江会并不空虚。②
即使日军回救江门属实,为何中山日军又全部撤出呢?
5、战略转移说
1939年10月16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攻占南宁到龙州的作战命令,由日第21军安藤利吉司令官所属的第5、18、104、106四个师团和海军第5舰队、第3联合航空队等执行此次作战任务。③
日军攻陷中山石岐,是连战皆败之后的第一次胜仗。其最大的收获是重振军威,为在华南的日军挽回了相当的声誉。只有打了胜仗第5师团和海军部队才能体面地去执行进攻南宁的战略突击任务;第18、104两个师团也可以体面地撤回原地,从广州北上参加粤北会战。
上级的作战命令下达了,意味着上级同意并批准了第21军安藤司令官早已制定好的进攻南宁的作战计划。所以,安藤必须把部队及时撤出石岐。
笔者愚见,上述五种说法中,“战略转移说”的理由较为充足。
注释:
①见中山市档案局《1·2·495号案卷》第59页。
②见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史》第28页。
③见柳风:《血祭太阳旗》第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