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 日军首犯横门 军民同仇却敌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强敌压境,兵临海滩之际、困扰日见严重之时,坚决抗战而深谋远虑的县长张惠长对御敌计划已胸有成竹。张氏认为:日寇入侵中山本部,必分别从横门、叠石两地突袭。[]②
横门滨临伶仃洋,海岸防御线长,海滩、河滩均便于敌舰艇登陆。敌人一旦占领小隐河口或大王头,即可直接沿公路直犯石岐;从水道突入,敌舰艇可抵大雁沙,再沿水路可经港口或张溪,沿陆路可经濠头口、起湾直趋石岐。
横门地处战略要地,为加强防御计,张氏决定在横门沿岸构筑两道防线,并在横门水道南岸沿线重点布设水雷。敌如突破第一道沿岸防线,则依托第一道防线,积极极进行防御,利用有利地形,潜伏以待。
横门西距石岐19.5公里,在伶仃洋西北部,为横门水道(又称“横门海”)出海口,因蚁洲(又称“横门岛”)横卧于口门,故称“横门口”。蚁洲把河口分为两个出入口:北口宽300米,水深3至5米,东北邻洪奇门;南口宽220米,水深3至6米。潮水落差平均为1.15米。
蚁洲岛呈长方形,西北——东南走向,长4公里,宽1.4公里,面积为4平方公里,东南有马尾洲(今已连成一片),东北在烂山岛,相距约900米。
横门水道北岸为第九区(今为民众镇),是河汊纵横的水网地带;南岸为第四区(今为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区)。
从南口西岸的丰胜围起,沿岸上依次为芙蓉山、白雾环、猪咀、安隆围和茂生围(南邻大尖峰)。从茂生围起,沿横门水道南岸西行,依次是同兴围(南邻将军点兵山)、玻璃围(南邻仰天螺峰)、穗生围、易家环、三洲、二洲、大王头、杨家沙和三仙沙。
从小隐河口处(洋关)的易家环起,沿小隐河东岸而南,依次是东利围(东南邻蟒角龙)、藜村、小隐村(含今之海旁村、义学村)和大环村。
[B]23日 战前预兆[/B]
据报,烂山岛东北岸一带泊有日军大、小运输舰各1艘、浅水舰5艘和汽艇15艘,敌兵又在附近观测水位。我方推测,这是敌军觊觎横门地区的前兆,估计敌人即将发动侵略。我方前沿阵地官兵严阵以待。
[B]24日 试探性进攻[/B]
上午8时,敌军以铁拖4艘和胶艇6艘载兵数百,窜进蚁洲岛之七项围海面,先以猛烈炮火射击。历时约30分钟,敌强将我马鞍山、矮山和七顷围一带占领。旋又以敌机2架有我横门警戒线往复扫射,掩护敌兵向安隆围、茂生围登陆。我军沉着抵抗,敌未能得逞。
自下午3时30分起,进犯之敌相继溃退,连在七顷围之敌亦逃返舰上。
[B]25日 横门口争夺战[/B]
上午4时至下午5时,敌军出动数百人,在飞机、炮舰火力的掩护下,连续向安隆围、茂生围我防线猛烈进攻六七次,再度占领七顷围。这几次进攻均被我军击退。
[B]26日 三路进攻[/B]
上午7时,敌军派出铁拖和胶艇20多艘,载兵200多人,在飞机、军舰和在蚁洲阵地上的炮火、面枪火力的掩护、支援下,扩大进攻正面,兵分东、中西三路向我芙蓉山、猪咀(安隆围东南)和玻璃围登陆。
东路,我芙蓉山守军顽强地与敌军搏斗,因伤亡过大,无法阻止敌人登陆。
中路,因敌我众寡悬殊,钎?咀防线被敌突破,与芙蓉山同时陷入敌手。
西路,进攻玻璃围之敌已强行登陆,占领了仰天螺(125高地),并将穗生围包围。我集结第六中队被困于敌之火力网下,无法突围。我守备第七中队又被敌人冲散。我军逐渐陷入被动状态,情况恶劣。珊洲、藜村、小隐等村群众已纷纷疏散后撤。
正当危急之时,县长张惠长于途中闻讯,立即驰赴前线,当走过小隐村朝藜村方向前进时,竟被敌炮手发觉,随即开炮两发:第一发落在张氏数十米外处,未被杀伤;敌兵把射向稍为修正后,第二发竟落在张氏身旁丈许处爆炸,弹片横飞,一卫士足部被击伤,其余人等无碍。张氏泰然处之,仍急步疾驰前进。
至抵达藜村时,被冲散之守备第七中队苏边胜小队长前来参见县长。听取战况汇报后,张氏即令苏就地组织兵力,并派出6名卫士,携带机枪数挺,冲上珊洲后山(120高地),集中火力向仰天螺敌阵地射击,压制敌火力。
集结第六中队中队长罗德标见状,即率队员乘势反击。在我军两面夹击下,仰天螺之敌不支而退,转移到后一个山头去了。战局始告好转。
[center][B]27日 仰天螺争夺战[/B][/center]
凌晨3时,罗德标率领集结第六中队两个小队和苏连胜的队伍推进至东利围与穗生围之间的原有阵地上警戒。
集结第五中队向仰天螺高地之敌反击,克复了多处重要地点后,即以密集火力掩护守备第八中队长陈侠飞部向穗生围与玻璃围之敌发动袭击。守备第八中队陈德小队长抵达穗生围时,即与敌发生激烈遭遇战。该小队奋战40多分钟,因敌炮火猛烈,未能有所突破。
集结第五中队进攻仰天螺之敌又未能圆满完成任务,我军无所进展。该中队只得在易家环、蟒角龙、下岐山一带与敌相持,以一个小队在下岐山与在东利围之集结第六中队紧密连络;一个小队在易家环警戒,防备海上敌军突入小隐河口;另一个小队在蟒角龙、珊洲后山监视芙蓉山、大岗山方向之敌。
午后,据守仰天螺之敌惟恐受到包围,缺水缺食,在3架敌机的掩护下向陈侠飞的守备第八中队进犯,企图打通穗生围与玻璃围之间的通道。守备第八中队奋勇抵抗,双方相持至下午6时许。敌见形势对其不妙,乃以密集炮火掩护100多敌兵转向我蟒角龙正面阵地猛攻,仍未得逞,不支而退。因地形关系,双方相隔一条较阔的坑沟,我方不宜冒险追击,只得坚守据点。
当天,东路敌军攻占了大岗山。守备第九中队的中队长巢添林指挥下,在白米山东南一线构筑防御工事,坚决阻击进犯之敌;在欧晴宇、杨木、缪雨天、谭光耀、吴浩生的率领下,中山抗先第四区队的武集结队开往藜村,转至白米山一带阵地前沿,与国民党守备队官兵同在一条堑豪里一起抵御大岗山上的日军。[]③
[center][B]28日 日军进攻大尖峰、易家环[/B][/center]
上午8时,在炮火掩护下,敌兵数百人向我大尖峰集结第40中队欧文部发动猛烈攻势,激战2小时。我因兵力单薄,又处于不利地形上,不得不退出该峰,转至第二峰固守。该中队又着第三小队部署在第三峰作第二线防御。10时许,在第三小队的掩护下,该中队各小队依次换后撤。
中午,我守备第一中队向芙蓉山敌阵地发起进攻,经过激战之后,拿下了这个山头,切断了敌舰艇至大岗山敌阵地的补给线,致使敌军进退两难。这是军由防御转入进攻的开始。
下午2时,守备第八中队在下岐山阵地前面的蟒角龙、易家环一带发现敌便衣队数十人向我阵地偷袭,企图在此撕开一个突破口,为我军迎头痛击,遂仓皇后退至横门分关(敌指挥部)附近据守。
下午5时,该便衣队再次前来,企图向我正面阵地进犯。待其前进至距我阵地前沿百多米时,我方即以猛烈火力经以痛击。守备第八中队长陈侠飞亲自率领两个班向敌之便衣队猛打猛冲,终于将便衣队冲散。
下午4时许,敌人派出汽艇十多艘在第九区老家围(今属民众镇民家村)海面打捞水雷,被附近民众抗日自卫团痛击。[]④敌则分兵从保家围(今属民众镇民乐村)迂回该自卫队,而在易家围的自卫队即用土炮夹击敌军,一敌艇被击沉,死伤多人。
傍晚,张县长邀《星岛日报》记者卫汉光等人爬上白米山,观察大尖峰敌阵地和横门敌舰动态,不料为敌发觉,机枪如雨点般从他们头上飞过;接着,敌舰又发炮3发,均落在张氏等人身旁3丈以外爆炸,幸无伤亡。
[B]30日 冒雨袭敌[/B]
子夜零时,我守备第一中队由芙蓉山出发,袭击仰天螺之敌。集结第四中队由东濠涌出发,进袭大尖峰之敌,旋被日军发觉,乃退守原地待命。
是日大雨,南海海面大刮东北风。我军士气高昂,乘雨夜出发,分别袭击敌阵地和据点多处,取得较大战果。
在玻璃围至小隐河口一带水面上,敌舰艇企图冲破我方布设的水雷封锁区,已触发水雷一二起,炸声时响。旋又有敌之改装运输舰一艘满载粮食、军需和敌兵,由横门口直驶入来,经抵近玻璃围河面急流时,未能绕过我水雷封锁区,正欲转头而过,突然触碰水雷,登时被炸,沉没河底,敌兵百余人,全部丧命。潮退时,该舰之烟囱则露出一截在水面上。该舰长约120英尺,内载物资甚多,敌军撤退后,我方即将这些物资打捞出来。
据当时驻防在第五区香洲、山场防线之守备第三中队政训员黄?回忆:在香洲北部的鸡山海滩上,随东北风卷来了七八具日军尸体和不少军需品,如用木箱包装的海带、昆布、海藻、压缩饼干,以及用木桶装的封团密实的酱油等副食。日军尸体虽已发胀,尚未腐烂。有的着军装,有的穿内裤,还有个像军官样子的,身挂皮包,内有钞票、文件和日记本。香洲民众抗日自卫队员们即把这些捡来的东西全部交给守备第三中队处理。令人们深感奇怪的,是一具被反绑架着双手的、穿黑色军内衣的尸体。大家推测,也许是个犯了军纪的水兵。
[B]31日 敌军全线撤退[/B]
上午,战场较为平静,但我军仍严阵以待。
下午4时,据报,敌有撤退模样,我军乘时发动反攻。敌撤退时,见我全线出击,即出动敌机多架,与敌舰上的炮火一起不停地射击,以压制我方火力,掩护其尾队后撤。
我方克复失地之后,一面重新布防,一面传令各参战部队分别归还建制。
历时8天的第一次横门保卫战终于胜利结束。
[center][B](二)[/B][/center]
进犯横门之敌是来自虎门的日军第5师团的一个联队的600多人和伪军(汉奸)约1000人。他们和行动是在第5舰队的舰艇和数架飞机的配合下进行的。是役,日军和伪军伤亡共约200人,其中阵亡130多人,[]⑤损失运输舰1艘、汽艇1艘和胶艇2艘。我方除东利涌一带被焚外,战事激烈之珊洲、麻子均无恙。我团队官兵伤亡不足100人。[]⑥中队长陈耀光、小队长陈南烈、陈辉光、游国兴和班长严促谦等十数名指挥员和数十名士兵在阵地上壮烈牺牲。在仰天螺战斗中,第四区民众抗日自卫大队郑鸡班长和全班士兵为牢固保存阵地而英勇牺牲。
是役,我军先后投入的兵力有:地方守备总队6个中队、集结总队9个中队、政警第一中队、第四区民众抗日自卫大队和抗先第四区队的武装集结队。
县长张惠长以民族大义为重,忠于职守,身先士卒。当时他身兼守备总队长、民众抗日自卫团正统率委员和抗先县队部县队长多职,虽然被上级免去游击区司令之职,但仍然尽职尽责,指挥所属队伍坚决抗击敌人。
由于他临危不惧,亲临前线指挥,有力地鼓舞了官兵的斗志,誓死效命。他在指挥珊洲后山对仰天螺的反击战中,把散失的人员及时组织起来,鼓励他们继续投入战斗,让他们迸发出以一当十的勇气,令战场改变了敌我双方手作战态势,在防御战斗中化消极为积极,从而获得了退敌的省胜利。这是何等的勇敢和机智!
《孙子兵法》云:“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张惠长就是这样的“善战者”。
在这次战斗中,辅助张县长指挥作战的,有守备总队中校副总队长兼前总指挥石抱奇和游击区少将副司令兼集结总队长吴康楠。
此外,各级指挥官均着实坚守,未尝稍懈。
[center][B](三)[/B][/center]
叠石、全禄之战和黄牛头山之战结束后,人们对横门地区的形势倍觉紧张。当时,中共广东东南特委书记梁广曾指示,要求中山县委以“抗先”名义组织“支前指挥部”,动员群众大力支前,动员得越多越好,以此争邓群众,打击顽固派。7月24日敌军对横门的试探性进攻,无异于为我军民吹响了战斗号角,警报传遍了整个第四区,扩至中山全县。
中共中山县委会立即以“抗先”名义成立“横门前线支前指挥部”。指挥部设在西桠村县立第七小学内。指挥部主任孙康,副主任谭桂明、曾谷、欧晴宇,组织部长叶向荣,宣传部长阮洪川,总务部长欧初。当时,除以指挥部名义紧急动员全县抗先队员积极参加支前工作外,县委还指示四区区委,抽调党员作为骨干,组成武装集结队,和来自全县各区1000多名抗先队员和妇协会员分别组成宣传队、救护队、担架队、慰劳队、运输队等,奔赴前线开展紧急的战地勤务援工作。[]⑦
25日,战斗打响的第二天,中山卫生院的鲍爱公医师就打电话给二区救护团负责人余启颖,要求派出救护队奔赴横门前线抢救伤员。这支在叠石战斗中经过战火考验的救护队伍,在伤员多、人手少、药品缺的情况下,日夜忙个不停,有时还遭到敌机的轰炸和扫射。[]⑧
26日,战斗打响后的第三天早上,大环村抗先负责人李渐逵、黄兆祯已按照上级的指示,派出黎妙权、黎镜清、柯金就、吕官来、黄华炳、张忠等6名队员到达了珊洲一带执行战勤任务。据黎黎妙权回忆:当时同在一起的抗先队员很多,濠头乡抗先有郑燕明、卢顺源等人。在反击仰天螺之敌过后,有个掩埋队员为了处理好留在山下坑沟边的士兵遗体,深夜下山收殓,不慎碰响了敌人留下的罐头铁皮壳,当即遭到对面山上敌兵的乱枪射击,他为抗敌御侮献出了生命。
黄旭带领着第五区抗先队员100多人,不远百里径自赶到横门前线,在珊洲附近遇见了守备第一中队政训员黎民惠,大家一见如故,在黎的协助和安排下,有武器的队员投入火线,与守土官兵共同作战;女队员到救护队去。
第一区月角村抗先队员蔡祥、蔡响、蔡吉等10多人也火速赶到张家边村,见到了支前指挥部副主任谭桂明(中共四区区委书记),很快就参加到运输队伍中来,把物资送上前线,任务完成得好,还受到谭桂明的表扬。
张家边乡战地服务团负责人吴孑仁(中共四区区委委员)发动全乡群众烧茶煮饭,组织团员们将茶饭送上前线去。
大环村抗先队长李渐逵星夜组织队员运送水雷到小隐河口去,协助布雷队员施放。敌运输舰被水雷炸沉后,李等人专程到该舰附近捡拾到一些战利品,摆在大环学校内展览。
在横门之役中,我县第一、二、四、五、六区奔赴前线参战支前的热血青年络绎不绝,热诚英勇,十分感人,令参战官兵士气大振。妇女们亦深明大义,巾帼不让须眉,以保卫乡邑为当务之急,竞相为前方官兵造饭,并尽举鸡、鸭、用食品及应用物品犒劳前方参战人员。军民同仇敌忾,力争寸土不失。此情此景,殊属罕见。
国民党爱国人士、中山抗先第四区队长孙海筹对香港《星岛日报》记者说:
“这次保卫横门之战,我们动员了全县的青年、妇女民众一千多人到前线支援,参加战地服务。当敌人向横门发起进攻的当天,后方的民众就在炮火中踊跃到前方劳军,日夜供茶送饭。在八天的日日夜夜中,前方的士兵就不用生火做饭。他们在前方作战,就没有后顾之忧。士兵负了伤,就有救护队前来包扎;重伤者就由担架队抬往后方。民众这种爱国热忱,殊为难得。我军能迅速取得保卫横门的胜利,是与民众的支援分不开的。敌军撤退后,灾民已全部回乡得到安置。他们多属水上居民,政府也有拨款救济。有不少人还不愿接受赈款,宁愿让给困难多的灾民。”
“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的军队,由于有了群众的支援,一个兵能顶两三个兵用。相反,日军是在国外进行侵略,在战略上是远离本国本土作战;在战役、战术上是远道奔袭。因其在战略上和战术上的补给线均过长,又无群众支持,故其战略总兵力能在前线作战的不多,在战役、战术上也是如此,都需要抽调相当部分兵力保护和运送给养。补给线过长,是日军在作战中的致使要害。
注释:
① 本文参考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山市档案局《1·2·495号案卷》第34至39页和第46至51页。
② 见谭冠之:《中山抗战与复员概纪》第12页至18页。
③ 据张家边村吴浩生老人回忆。
④ 另有一说:该民众抗日自卫队系梁伯雄所率领的水警队之别动小队。当时水警队就在横门口北部一带活动。梁曾在老围的蒙馆(私塾)教学。
⑤ 见《中山党史》创刊号(1997年一期)第29页。另谭冠之称:敌之死伤重大,比我尤倍。另据《中外海战大全》第861至865页称:“1936年7月24日,日军浅水炮舰(800吨)和武装渔船各一艘在横门触水雷炸沉。”“7月29日,第727号拖船在珠江触水雷炸沉。”
⑥ 另有一说,是役我方官兵阵亡51人。
⑦ 见《中山文史》第23辑第61至62页。
⑧ 见《中山文史》第4辑第102至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