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二五 “六游”政训室的中共特别支部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1939年4月,在第四战区游击干部训练结业后被派出的21人从曲江县来到中山县石岐镇向第六游击区司令部报到,当中有中共党员6名,组成一个支部;有军统特务1名。至8月,又来了1名中统特务。   这支队伍原来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投奔抗日的知识青年。经过战争的洗礼和分化后,对于抗战,他们的态度和表现已各有不同。 [center][B]中共特别支部的组成[/B][/center]   1938年10月广州陷落后,在中共高举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下,广东各地的爱国青年纷纷走上前方,奔赴敌后;在中共香港市委领导下,香港的青年爱国学生纷纷告别家人,返回祖国大陆,投身抗战。   香港学生赈济会第一、第二回国服务团已出发了。第三回国服务团在出发前夕,副团长、中共地下支部书记关晃明和年青党员符夫、黄汶、叶弃、苏少伟等在香港中环路旋宫餐室受到中共东南特委委员、香港市书记杨康华秘密约见。杨向他们分析了战争形势,指出回国抗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意义,及到国民党部队中开展工作的注意事项。   第二天,第三回国服务团乘船往澳门,取道江门,由国民党部队接收入伍,在队长陈精仪带领下,经芦包、四会到广宁,编入由曾养甫(原广州市长)、湛少岑(原省党部书记长)、李维屏主管的西江行署军事政治大队。   12月,西江行署解散,李维屏率领该大队至曲江龙归待命。此时,广东各地青年救亡团体均已云集曲江。   1939年1月,第四战区在曲江举办第一期游击干部训练班,招考各地青年,名额100人。关晃明等人考入了该班。   由黎民惠率领的第123战时工作队于1938年底在广宁接到第四战区民众战时动员委员会的通知,奉命北上曲江。黎民惠等多人也考入了该班。   1939年3月底,游击干部训练班结业。在中共广东省委安排联系下,杨康华找到了黎民惠、关晃明、区葆龄、符夫、叶弃、罗雪峰等6名党员在曲江一们国民党中将的公寓里秘密开会,宣布成立中共特别支部,指定黎民惠、关晃明为正、副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包括这6名党员在内的一行21人由董世芳领队,取道东江惠阳南下,跋山涉水,穿过日军封锁线和敌占区,秘密进入香港,乘船过澳门,于4月来到石岐报到。   是月,第六游击区司令部政训室成立,主任是吴次炎上校,副主任是董世芳中校。下设政治队,队长是陈精仪少校。   很快,杨康华也来到中山石岐,把中共特别支部移交给中山县委会。县委决定,由组织部长梁奇达与黎民惠直接单线联系。   黎民惠,又名黎一平、马启贤,1919年9月生于香山县第四区大环村(今属中山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父亲黎祝南系旅美华侨。从1931年起,民惠先后在香港华仁书院、广州大中中学读书。卢沟桥事变后,积极投身救亡活动。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成立时,任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1938年1月参加共产党。广州沦陷后,在第四战区民众战时动员委员会任战时工作队队长,参与广宁县抗先县队部的筹建工作。1939年4月,从曲江随军南下中山,在第六游击区任政治队员、守务第一中队政训员。1940年4月,脱离国民党部队,奔赴敌后参加游击战争,任中队政训员。1941年10月在顺德西海乡抗日牺牲。   1939年7月,中共党员董石平(即董世扬,是董世芳胞弟)从延安归来,安排在政训室任中尉干事。8、9月间,王锦鎏、王培焱弟兄俩被吸收入党。至此,党支部共有9名党员。他们又团结着一批立志抗日救国的青年群众。 [center][B]高举抗战、团结、进步的旗帜[/B][/center]   政训室是军队主管政治的机构,是为国民党政治服务的工具。职责主要是向官兵灌输政治教育。政训员是军队基层的政治负责人。政治队是随军搞情报和宣传工作的单位。   “六游”政训室的中共支部遵照党组织的指示,贯彻党中央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大家以身作则,坚定而灵活地开展工作。   政训室和政治队驻在竞修学校(即今石岐孙文中路中山市第一中学)校门内侧。他们到石岐后,敌机频繁轰炸。每逢轰炸过后,他们都到现场,参加消防,救救亡扶伤。民众对这些男女“丘八”投以赞许的眼光。   中共地下支部注意团结军内、军外的爱国青年,大张旗鼓地宣传抗日救亡,分组深入到各团队去,到农村去。   党支部通过石岐小学教师战时服务团(团长张鹏光是黎民惠的老师、同乡)的介绍,吸收吴云纵、梁秀芳、李蕙等政治队工作。   根据县委指示,支部曾部署部分人员进入五桂山区的长岗五堡、石鼓挞、在乡等地,配合当地组织作,要求有关党员对山区的粮食、水源等情况调查摸底,为县委以后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作了一些准备。   特别是支部还从政训室获得国民党内部许多重要情报,及时转报县委采取对策,减少损失。如获悉国民党通过了执行《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的决议和秘密颁布了《共党问题鼾办法》等情报,就及时地报告县委。符夫、王锦鎏、董世扬从政训室先后弄走了两支步枪,秘密转移到大环村,交给黎民惠的母亲收藏,作为日后打游击之用。   为纪念卢沟桥事迹两周年,政训室决定于1939年7月7日在石岐举行提灯晚会。特别支部与抗先、妇协和各群众团体联合参加。是晚,游行群众上万人。大家在抗日救亡的歌声和口号声中受到巨大的感染和鼓舞。   7月和9月,日军两度进犯横门地区,均被击退。特别支部坚决执行县委指示,全力投入火线,协调部署走上火线的抗先队伍和支前的群众。如黄旭率领五区抗先100多人来到横门前线,黎民惠见状,立即安排他们到各个岗位上去。政治队员吴云纵写了《横门战歌》的长诗,为官兵为传颂。年方十六的王锦鎏及其胞兄王培焱就是在横门火线上被中共特别支部吸收入党的。   被派往长岗五堡负责筹建战地医院的关晃明,常常率领医护人员、担架队到前线抢运伤员。9月14日,他到张家边运粮,路经大岭村时,遭到敌机轰炸。他把民扶推进坑沟内,炸弹的碎片却夺云了他的生命。关晃明原籍南海九江,1919年生于香港,系华侨子弟。香港各界爱国同胞也为这位抗日勇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原中共中山县委书记梁奇达说:光晃明是为中山县抗战而牺牲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光晃明以身报国、为民献身的英勇事迹,激发了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政训室和政治队人员纷纷要求到前方参战。15日,政训室副主任董世芳中校亲自率领30多人到张家边村守备总队指挥部,把人员安排到各基层点头单位去。   在小隐村阵地上,女队员麦秀在抢救伤兵时,脚脖子扭伤了,仍坚持两昼夜。黎民惠见她确实难行,硬是把她抬走,送到大环村他的叔母朱慕英医务所里隐蔽疗伤。   在张家边三仙娘山阵地上,共产党员符夫进入阵地后,立即拿起阵亡士兵留下的步枪投入战斗,一连六天从未离开过火线。直到全线总反攻时,他和官兵一起冲锋,直捣大王头,在距敌军阵地前沿约五六十米处,凭河涌的掩护抵近射击,迫使敌军龟缩在堑壕内。 [center][B]有关官方人物的一些情况[/B][/center]   国民党官场中,派系林立,在中山县内也不例外。以下是一些官员的履历:   张惠长(1889—1980) 第四区大环村人,1917年跟随孙中山革命,历任航空学校校长、航空署中将署长、国民党第四届中央委员;1931年3月在南京放弃航空署长职务,随孙科南下广州任西南空军总司令,支持第十九路军抗战,发出“空军人员誓不参加内战”的通电;1932年淞沪抗战开始,派飞机北上抗日,后被蒋介石撤职,调任驻古巴公使;1937年10月,就任中山县长。张氏为人比较开明,坚决抗战,属于国民党的孙科派系(太子派)。在抗战中,何时何地发生战事,张氏仍以县长身份兼任地方守备总队长,兼县民众抗日自卫团正统率委员,并有权指挥公安局属下的政警大队。他虽被免去游击区司令之职,但仍以县境防务为重,经常到各地巡视。   敌机常常骚扰、轰炸石岐。有一资助,敌机低飞掠过城区上空,张氏站在县政府(学官)防空洞外,亲自拿起机关枪扫向敌机。敌机慌忙逃跑。目击者均为张氏之举动折服。   县地方守备总队的中、小队级军官大部分是原第十九路军的旧部,抗日意识较强。这是张氏特意招募而来的。他对守备总队的整治和训练很重视,为了加强各守备中队的政治工作,提高官兵的抗日意识,他认真挑选了一些立志抗日、年表有为的干部派到各中队任政训员。1939年5、6月,他把黎民惠派到守备第一中队任政训员,驻守小隐、珊洲一带;派卓少林到守备第二中队任政训员;派黄?到守备第三中队任职那天,张氏特地为他们送行,?勉有嘉,寄以厚望。在第一次横门保卫战中,黎民惠所在的守备第一中队首先反攻,突破了芙蓉山敌阵地,切断了敌之补给钱,以后,张氏见到黎的母亲就说:你的儿子是个顶呱呱的好青年。   顽固派解散抗先,张氏对此很不满,骂那些人“专门和孩子们过不去!”   林卓夫 1938年任国民党中山县党部候补执行委员,年底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受训;1939年2月回中山县全县党部书记长,从此积极贯彻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在中山,极力解散战时妇女协会和青年抗日先锋队,下令通缉进步人士,是个典型的顽固分子。   吴飞 又名亮侪,1884年生,第四区柏山村人。毕业于保定军校,属国民党薛岳派系,是薛岳的襟弟。1931年任中山县公安局长;1932年任中山县特务大队主官;1933年任中山县地方警卫队管理委员会主席委员;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行营参议;1936年任陆军步兵上校(驻湖南长沙);1938年11月12日长沙大火后趁机调加广东,任省政府委员;1939年3月返回中山,出任第六游击区司令,时54风。吴飞是个老官?,是镇压中山县农民运动的刽子手,为人狡猾而又碌碌无为。担任司令以后,对中山县的敌情、我情很不了解。   吴康楠 又名良材,1899年生,第五区平岚人。1936年在广东军事政治学校官班第二中队任中校队长,后任第一集团军特务第二团团长;1937处任广东第二游击上校副司令;1938年调来中山,任第三游击区副司令兼中山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副统率委员,兼该团集结总队队长;1939年3月,任第六游击区副司令;8月,改任第一游击纵队副司令;1940年1月,兼任中山县副县长,是吴飞在中山的副手和代理人。吴康楠是个反共到底的人物,在反共高潮中,杀气腾腾,在解散战时妇协和中山抗先,通缉进步人士过程中,充当前台指挥。   吴次炎 第六游击区司令部政训室上校主任,出身医务界,和吴飞的关系密切,同属薛岳派系。他为人随和,是个好好先生,政训室的工作多委给副主任董世芳处理。1939年8月,辞去军职,到第一区三乡博爱医院任院长。   董世芳 政训室中校副主任,是国民党中的开明分子,是地下党团争取的对象。他致力于抗战,对下属的意识形态倾向不大干预,客观上为地下党支部提供了工作便利。   陈精仪 政治队少校队称,是共产党的叛徒,是军统局(蓝衣社)特务分子。陈叛变共产党后,威胁妻子自首,遭拒绝,遂杀妻向敌表明“忠诚”。陈在贵州息峰参加过军统局特务训练班,思想一贯反共,行为卑鄙狡诈,多次偷看队员的日记,信任,甚至暗中搜查队员衣物(被队员发现),在政治队里毫无威信。陈经常污蔑、谩骂共产党,禁止队员阅读进步书刊,如有一次看见队员阅读《西行漫记》,立即厉声斥骂。陈和吴康楠副司令过从甚密,不但合谋反共,还合伙走私。中山县沦陷后,陈精仪到连南县任县长。   吴北琨 政治队上尉副队长,系中间人物,解放后在中山县濠头中学、龙山中学任教师,改名吴平斯。   袁国维 政训室少校干事,是董世芳在中山大学的同学,言行表现同董世芳保持一致,在政训室里与人无忤。   肖秉儒 政训室上尉干事,生活散漫,庸碌无为,看不出有什么异动。他原是中山县党部务计划委员、中山县民众抗敌后援会宣传级干事。1942年至1944年,他充任国民党中山县党部书记长,流亡于鹤山县。 [center][B]团结群众 共同打击侵略者[/B][/center]   1939年7月下旬,第一次横门战斗期间,政治队员们都投身到横门前线去,吴云纵、黄?两个创作了多幅抗战宣传画。8月,他们在石岐孙文中路墙壁上合绘了一幅丈多、宽二丈多的壁画《缚虎》,引起了路人围观、深思,激发民族自豪感,鼓舞了军民的伉日自信心,获得众多观者的交口称赞。   诗叟李浩对《缚虎》记忆犹新。1995年8月间,他读了《中山报》③载黎一乐文《一幅抗战宣传画——缚虎》后曾赋诗三首: [center][B]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多周年[/B][/center] [center]卢沟烽燧靖,京辅日方中。 万里江山丽,全民志气雄。 青纱曾缚虎,碧海可屠龙。 世界和为贵,止戈诚可风。[/center] [center][B]忆《缚虎》[/B][/center] [center]烽火危城里,悲歌敌忾中。 墙头图《缚虎》,志土奋从戎。 剑气褫倭魄,哀师奠禹功。 乡邦传史事,犹忆画中雄。[/center] [center][B]寄《缚虎》[/B][/center] [center]抗战纪念日,还观岛国风。 杀人原恶鬼,诿罪反称功。 历史容篡改,乾坤战祸重。 殷期重奋笔,《缚虎》做元凶。[/center]   为了宣传抗战,政治阴在石岐、小榄、三乡等地绘了大量壁画和写了大量墙头标语,组织通俗的诗画展到各区乡巡回展览。在形式上有军环画、诗配画、黑白画和彩色画等;在内容上有动员参军参战,描画敌人的凶残和汉奸汉汪精卫的丑态等,使观众深受教育。   又如在叠石、全禄之役中,政治队员们表现很活跃。他们走进被敌人蹂?过的村庄圩里,参加抢救、安置难民等工作。男队员组织壮丁队进训练,宣传抗战形势;女队员协助救护群众观点护理伤员,还组织群众开会,学习防空知识,教唱抗战歌曲,唤起民众投身抗敌。   1936年8月,政训室上校主任吴次炎辞去军职,到第五区三乡博爱医院任院长。黎民惠即动员政治队员吴锦凤(吴清,第五区翠微人)跟随吴次炎到该医院,均交吴锦凤保管收藏,再另行组织专人秘密分发各地。在这些报刊图书中,有诺的《西行漫记》、《八月的乡村》等。有本画报专门揭露日军在华北的暴行,里面登载着:日军坟地多帧,用木桩做的墓碑上方,还顶着战死者的军帽或穿了孔的钢盔;用刺刀威迫、凌辱中国妇女的画面更多;又有用刀剑砍杀中国同胞的照片。据说这些照片是从日本侵略者手中缴获过来的。我方派人将其秘密送到香港去,由爱国的印刷厂家印制。 注释:   1987年1月,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召开了“第一游击纵队政训室地下党工作活动追亿座谈会”。本文是根据座谈会记录稿整理的。   1931年11月,蒋介石为加强其反动统治,以黄埔军校学生核心,成立“复兴社”(特务组织),以着蓝衣为标志,又称“蓝衣社”。1932年4月,该社特务处成立,戴笠任处长,国民党特务系统正式形成。1935年5月,蒋介石,公开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陈立夫任局长,戴笠任该局特务处少将处长。1938年3月,上述组织改级,以该局第一处成立“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原处长徐思曾长任中将局长;以该局特务处扩大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称”,戴笠任中将副局称,主持实际工作,直接对蒋介石负责。   《中山报》于1992年8月28日创刊,自1996年1月1日起改名为《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