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 中山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话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北。1933年,何应钦曾督率国民党军队35万人在长城一带的冷口、喜峰口、石匣对日作战,结果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1935年7月,何应钦根据蒋介石的训令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了《何梅协定》,出卖了华北的大部分主权。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休同胞书》,呼吁各界同胞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1月12日,日本军方在北平向平津卫?司令宋哲元提出成立冀、鲁、晋、缓、察等华北五省自治政府,企图把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
12月9日,华北党组织及时领导和发动北平6000多名大、中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提出了“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次日,北平学生举行总罢课,?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1936年8月,日本关东军策划为蒙古军队进攻绥远。在共产党推动下,绥远军民奋起抵抗,于11月间将日、伪军击退,收复百灵届等地方。绥远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开,全国各地农兵学商对抗战一致奋起声援。
中山县翠亨村的中山纪念中学也由共产党组织发动了进步的教师、学生,联合县内各校师生于11月成立了“中山学生援绥联合会”,组织6000多学生参加在石岐举行的声援抗日大游行,发表了“宣言”,唤醒民众起来抗日行动遭到县当局的镇压。县当局把杨日韶、唐涤生、梁华胜等十多名学生拘留在警察局内,并开除了四名学生。
中山县青年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篷勃发展,为中山县内的共产党组织的恢复、发展,以及抗日群众组织的建立,在组织上提供了充分的准备。
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日军侵犯中山沿海以后,我县各地群众纷纷联合起来,示威游行,或通过戏剧、歌咏,演讲等形式进行宣传,唤醒群众起来抗争。如:
在石岐成立的中山话剧社,就是在共产党员领导下组织起来的。他们走上街头进行宣传,激励群众抗日。
第四区的妇女,在共产党员程志坚、方群英的发动下,在南朗成立四区妇女救亡工作团,提出“宁愿头颅断,不当亡国奴”的口号,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
同时,石岐小学教师战时服务团、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八区民众抗敌后援会、抗日战时服务才(队)、大刀队、救护队等抗日群众团体纷纷建立,遍布城乡,群众抗日运动见起云涌。
中山县立中学抗日别动队(简称“中中别动队”)于七七事变后不久成立,队长孙紫萍(教师)、副队长黄森鸿(教师),成员有孙继普(附小教师)、阮洪川、郭宁、郭杰、林伟干、温惠庭、温焕球、杨华日、孙庆佳、郭兆庆、孙绍裘、孙冠伦、孙沛流、郑体康、梁应聪、卢炳雄、杨柏昌、林凤翔、杨国锐、李佩群,共23人。为了应付战时需要,他们筹集到左轮手枪十多支、英制猎枪一支,手提机枪一挺,还组织大家到马踢水(大尖山附近)野营和进行军事演习。中共中山县委对该抗日群众团体给予及时指导和关注。中中别动队拥有武装进行抗日活动之举,深为立志抗敌?侮的爱国群众所赞羡,在中山县内影响较大,在广东也是绝无仅有的。
1938年1月1日,在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下,广州学生抗敌救亡会等八个团休联合发表宣言,宣布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在广州市成立。这是广东青年抗日战线的组织。“抗生”的临时工作委员会(改选后“总队部委员会”)委员黎民惠(中山县第四区大环村人)曾来石岐与阮洪川取得联系。3月初,中中别动队加入了广东抗先,改名为“广东青年抗日中中别动队”,宣布接受省抗先的领导。
注释:
见《中山文史》第36辑第78页。
见《中共中山历史大事记》。
由林伟干、林凤翔、孙继普提供资料。
见《中山文史》第5、6辑合刊第23页。
见《抗先研究》第40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