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六 张惠长扩军备战友 兼任“三游“司令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用以协调军、海军行动的日军大本营成立于1937年11月20日。它于是年底制订的1938年度作战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攻占徐州、武昌和广州等地。其目的在于:攻占武汉,则可摧毁中国之指挥中枢,给中国军队心理以沉重打击,使其减减弱和丧失战斗力;攻占广州,则可切断大陆与香港之联系,使中国外援物资通道堵死。②预计攻占徐州的战役于4月中旬开始;攻占武汉和广州的战役约于下半年进行。因此,1938年初侵粤日军则继续封锁华南沿海,并不急于发动大规模的攻势。 [center][B]1938年初中山县的抗战形势[/B][/center]   1938年1月上旬,日军已全部撤出三灶岛和横琴岛;在九洲洋的敌航空母舰也起锚西行,停泊于北部湾;在珠江口海域,日军只留下10艘小型炮艇以及三四架水上飞机。从此时起至2月初,中山县境内和沿海相对平静。   日军在战略战术上的突然改变,使国民党最高当局对敌情判断失误。从而把广东的国民党军队的半数兵力(6个师和2个补充团)调离广东北上。   1938年初,驻防在中山县境内的独立第九旅则奉第第四路军(后称为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余汉谋之命调防广州市东北郊,后又移驻潮汕地区。当时,独九旅在中山,正是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候。在侵粤日军先遣舰队炮轰中山沿海、飞机空袭广州之际,该部官兵在全国各地群众御侮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士气高昂,拆死与中山县共存亡,抗战到底。独九旅守备在岐关车路东西两线、沿海重点地段和石岐城关要隘上。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他们在各驻防区附近的高地、土坡上挖掘了许多堑壕、射击掩体和防空掩体等,准备在中山的土地上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   独九旅还派出爆破技术人员王若天(中共党员)等举办爆破技术训练班,由中山团队、抗日团体派人受训,学习地雷、水雷和其他爆破技术等课程。张家边乡的吴孑仁等人曾受过训。   爆破技术的培训及其在战术上的运用,在以后的抗战岁月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在广州失守前夕,中山县当局下令炸毁岐关东路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桥——大环桥,在交通上给入侵之敌造成许多困难。又如1939年7月10日,在第一区黄牛头山河畔,敌军铁壳拖船一艘和运兵艇5艘同时角我水雷炸毁。是月30日敌运输舰在横门海面上角我水雷战,支持中山人民抗战的结果。   当听到了上级发布从中山抗敌前线向后方调防的命令时,独九旅官兵犹如被一盆冷水从头上浇下来似的,但只好含 悲愤向中山的父老群众挥泪告别。旅长伍少武将军亲自牵着其坐骑——一匹枣红色高头大马的缰绳,特意将其赠送给县长兼第三游击区司令张惠长,并激动地说:“伍某不才,无缘留在贵县境内抗战,也要让自己的坐骑为县座驱驰……。”这匹象征一位将军参与中山抗战的大洋马也曾为张县长作脚力效劳过几次。曾几何时,1940年中山沦陷了,随着新主人在政治上的庞然大物竟然宁愿断粮断草,在病饿交迫之中绝命于大环村张惠长公寓的庭院进而。临终前十数日,它奋力挣扎,悲鸣长啸!   独立第九旅调离中山县后,县境内兵力不足,沿海边防大为空虚。 [center][B]中山县当局整军抗战经过[/B][/center] [B]1937年7月以前[/B]   县内兵力只有一个政务警察大队(辖三个中队),供平时保卫治安用。 [B]1937年7月至10月[/B]   抗战开始,敌军压境,虽有独立第九旅驻防中山,县长杨子毅仍自行编练军队,以御外侮。序列如下:   政务警察大队,辖政警中队3个;   壮丁队两个(新编);   后备队数百人。   后备队办事处设于商会内。县商会常委鸿标献计,将旧日商团之有枪者进行编练。经县当局同意,委李鸿标、李德联、黄金藻筹划给养,组织编练。 [B]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B]   1937年11月,张惠长任中山县长。张氏下车伊始,即策划抗战,道德注重编练军队,经向上级呈准,编练守备中队10个,番号为“中山县地方守备总队”,总队长兼任。张惠长吸收了一些曾于1932年参加过一·二八上海会战的第十九路军的初级军官充任守备总队的中、小队长;从独九旅调来少校营长石抱厅任守备总队的前敌总指挥,后兼副总队长。   中山县地方团队序列:   中山县地方守备总队(辖10个中队)   总队长 张惠长(兼)   副总队长 薛汉光 石抱奇(后) 覃乐泰(后)   前敌总指挥 石抱奇   政训 董伦   第一大队长 徐昌辉   第二大队长 梁炎祥   第三大队长 陈泽寰   特务中队(招待警卫、侦察、通讯等任务)   政务警察大队   第一中队长 马渭铭   第二中队长 何桂元   第三中队长 李绍武   义勇壮丁大队(由后备队改编,约800人)   大队长 李鸿标   副大队长 李德联 黄金藻 刘毓德 徐彦彬   政训 董伦   教练 彭饶彰   民众抗日自卫团   正统率委员 张惠长(兼)   副统率委员 欧阳干   委员 谭兰芬 袁带 魏觌明 郑耿裳 梁文通 周守愚等   第一支队长 郑仲楚   第二支队长 高胜瑚   第三支队长 李绍纲 屈仁则   第四支队长 程任民 谭兰芬   第五支队长 郑道成   第六支队长 唐宗枢 唐文荫   第七支队长 关国华   第八支队长 梁渭祥   第九支队长 潘 惠 袁香林   说明:①地方守备总队是中山县的独创,别的县是没有的。②在1937年底,曾任中山县长的郑道实主动向中央请拔子弹150万发,从地港运回石岐。③民众抗日自卫团是率省当局之命,按地区橇政系统组建起来的。1937年,每个区(石岐归第一区)建立一个支队,一乡或数乡建立一个大队,大队以下设中队、小队。各队人数不一致辞,属半脱产、半脱产、半军半民的性质。士兵称为自卫队员,俗称壮丁队员。1938年间各个区的支队改称为区民众抗日自卫大队,充实了中、小队的编制。1939年间,又统称赤区集结老太太队。 [center][B]1938年2月至1939年2月[/B][/center]   1938年2月,第三游击区司令部在石岐成立。该司令部统率中山县的地方武装力量,管辖中山县防务,是中山县境内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直接归属第四战区战半序列。   第三游击区序列:   司令 张惠长(兼)   副司令 吴康楠   参谋长 肖祖强   政训处主任 郑星池   督战官 朱国强   中山县地方守备总队(同前)   中山县政务警察大队(同前)   中山县民众抗日自卫团   正统率委员 张惠长(兼)   副统率委员 吴康楠(兼) 欧阳干   委员同前)  集结总队(由义勇壮丁队必编而成)   总队长 吴康楠(兼)   第一大队长 鲍文伟   第二大队长 容若谷   第三大队长 何家宜   特务大队长 徐产彬   各区集结大队(参见附录)   别动队(由原三、九区的自卫队必编而成) [B]1939年3月至7月[/B]   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撤销第三游击区的番号,免去张惠长兼司令之职,重新成立第六游击区司令部,统辖中山县防务。   第六游击区序列:   司令 吴飞   副司令 吴康楠   参谋长 肖祖强   政训室主任 吴次炎 董世芳(副)   督战官 朱国强   下属团队的编制和人事任免与第三游击区相同,序列从略。   说明;从1939年3月起,张惠长不再兼任游击区司令,由于还是县长,仍兼任地方守备总队长和民众抗日自卫团正统率委员,仍有职有权统属和指挥中山县各部团队。 [B]1939年8月至1940年4月[/B]   1939年8月1日,第六游击区配第一游击区(辖南海、顺德两县防务)合并整编,新编番号为第四战区第一游击纵队,辖南、顺、中三县防务。纵队司令部设在石岐,由原第六游击区司令部组建。   第一游击纵队序列(1939年12月以前):   司令 吴飞   副司令 吴康楠 袁带 林小亚   参谋长 肖祖强   政训室主任 冯镐 董世芳(副)   督战官 朱国强   中山县战前部队(即原第六游击区所辖的团队,其编制与人事任免情况不变。略)   南海县、顺德县团队(即原第一游击区所辖的团队,其编制与人事任免情况从略)   说明:从1940年1月1日起,中山县县长一职由吴飞接任,并兼任地方守备总队长、战地国民兵团团长等职。中山县战前部队的序列和人事任免情况有所变化。实见本书第四十篇《中山县当局西迁流亡及敌后活动》一文。 [B]关于战区、游击区的说明[/B]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为了适应战时需要,提高作战效率,养活指挥层次,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的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于8月间隔把全国各个战略作战区域划分为若干个“战区”,如:   第一战区,辖河南、安徽各一部,战区司令长官是卫立粕。   第二战区,辖山西、陕西各一部,战区司令长官是净锡山。   第三战区,辖苏南、皖南、浙江、福建,战区司令长官是顾祝同。   第四战区,辖广东、广西战区司令长官是何应钦;1938年1月由张发硅代任,副司令长官是余汉谋;1938年11月张发硅为司令长官;1940年10朋以后,第四战区司令长官是李宗仁。   第五战区,辖皖西、鄂北、豫南,战区司令长官是李宗仁。   第六战区,辖湖北大部分,战区司令长官是陈诚。   第七战区,辖四川,战区司令长官是刘湘,于1938年间搞撤销。新的第七战区于1940年10月成立,辖广东防务,战区司令长官是余汉谋。   ……根据战争需要,各战区又把所辖防务地区划分为若干个游击区或游击纵队,或大小不等的战斗单位,以得养活指挥层次和提高作战效率,如1938年初,第四战区就把广东的防务划分为若干个游击区;1939年初,又进行了新的高速把广州市外转的地主务改划若干个游击区,划分地区如下;   第一游击区,辖南海、顺德。   第二游击区,辖三水。   第三游击区,辖惠阳。   第四游击区,辖花县。   第五游击区,辖开平、台山。   第六游击区,辖中山。   ……   1939年8月,第四战区又把游击区改称为游击纵队,并作了一些高速如怒第一游击区配第六游击区合并改编为第一游击纵队。 [center][B]关于战地国民兵团[/B][/center]   战地国民兵团是省当局依据行政寺区而建立的不脱产的民众武装。其在广东的领导指挥机构是广东省军官司区(又称军区,不同于第四战区,或新的第七战区)。全省下辖4个师管区;   广肇师管区:下辖10个团管区,分管第一行政区、第三行政区各个县的战地国民兵团。   潮梅师管区:下辖4个团管区,分管第五行政区、第六行政区各个县的战地国民兵团。   韶惠师管区:下辖4个团官区,分管第二行政区、第四行政区各个县战地国民兵团。   高钦师管区:下辖4个团管区,分管第七行政区、第八行政区各个县的战地国民兵团。   广肇师管区由于处在沦陷区或半沦陷区内,故广州、番禺、中山、顺德、新会、台山、恩平、恩平、赤溪、开平等市县则单独设立团管区;高要、广宁、四会、开建、封川、德庆、三水等七县则只设高要团管区,主理该七县的国民兵团事宜。   县一级行政单位设立战地国民兵团,设团长一人,由县长兼任;另设副团长一至三人。   中山县战地国民兵团成立于1939年,只拱起了县、区两级的架子,区以下组织大多数是在1941年以后才成立的。张惠长、吴飞、林卓夫、肖谊、袁带等人先后接任县长后,都兼任过县战地国民兵团的团长。   先后担任过县战地国民兵团副团长的有:张庆铭、陈泽寰、陈朝堂、林志华、黄汉青等。   县战地国民兵团下辖各区节余,区队长由区长兼任。各区队在可能范围内成立各乡自卫班,并按地区乡、保、甲系统成立乡队、保队、甲班。乡队长、保队攻、甲班长分别由乡长、保长、甲长兼任;各级队设队副一人。   战地国民兵团除按行政系统建立各区队、乡队外,还级建自卫队。如中山县战地国民兵团就建立几个自卫大队。区队里建立若干个中队。   中山县战地 民兵团的自卫第一大队磊队长先后提陈培光芒1940年)、张庆铭(1941年)和赵慕澄(1941年)等。 注释   本文是依据谭冠之:《中山抗战与复员概纪》和中山市档案局有关资料综合整理而成。谭文见档案局AD。3——69号案卷。   见柳风:〈血祭太阳旗〉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