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序言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吴孑仁  
  《中山抗战初期史料考述》一书的出版,是一件值得高兴和欣慰的事。该书记述了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中山县团结抗日的事迹。全书共计43篇,既独自成篇,连贯起来又自成体系。不但反映了抗战初期中山县军民团结抗日英勇奋战的梗概,又对该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了较详细的考证和补述。如日军侵占茶包岛和两次侵占三灶岛的具体时间;又如叠石、全禄之战、黄牛头山之战、两次横门战斗以及石岐两次沦陷的经过,书中都作了专题的记述。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史料。   对撰稿人黎一乐及其家人,我是十分了解和熟悉的。其父亲是旅美华侨,其大哥黎民惠(马启贤)在广州求学时各级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是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委员,1939年初在曲江县考入国民党第四战区游击干部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到第六游击区(后改称为第一游击纵队,1940年又改称为第七战区挺进第三纵队)政训室工作;中共东南特委杨康华把黎民惠等几个来自广州的党员和关晃明等几个来自香港的党员组织起来,在曲江成立一个特别支部,由黎、关分别任正、副书记,随同国民党部队南下,越过封锁线,来到中山县抗日。到达中山后,该支部即由中共中山县委领导,由组织部长梁奇达与之直接联系。黎民惠的家庭(在第四区大环村)也就成了该支部的联络点和经常开会的地方。1939年9月,要横门战斗中,副支书关晃明遭敌机轰炸,不幸殉职。   当年,我在西桠村县立第七小学任教,兼任张家边乡战时服务支队的支队长,在党内先后担任区委组织干事、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等职。黎民惠常来七小找校长孙康(县委书记)汇报、请示工作,黎和我在党内没有直接的联系,但两人一见如故,相互支持抗日救亡工作。   中山县沦陷后,该支部奉上级党委之命,毅然摆脱挺进第三纵队政训室,奔赴南、番、顺敌后,在林锵云领导下,发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黎民惠和战友王流又先后在战斗中英勇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王桂山区抗日游击根据地建立后,1943年厦,我奉命到第四区平原工作。先后担任第四区平原掩蔽部队中队长、指导员,后来担任滨海区政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区长)、中共滨海区工委书记。那时黎一乐的家已是抗日堡垒户,其母蔡杏珍对抗日工作异常热心,出钱出力掩护游击队员,无微不至地护理伤病员;其二哥黎一安被选为滨海区政务委员。黎一乐当时是小学生,也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987年初,我在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时,曾召集原国民党中山县地方部队政训室的中共地下组织的有关售货员召开了一次追忆座谈会,并邀请黎一乐列席,让他和当年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重叙旧谊,进一步了解和接触更多的史料。   黎一乐从此得到启发,开阔了视野和思路,通过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回忆,广泛搜集了中山县抗战初期的有关资料。他还亲自到当年发生战斗的地方勘查地形、地物,征询参战老人的意见。如《日军窜犯叠石、全禄经过》一文,是由吴云纵老人(原驻守在叠石的守备第四中队文书)提供资料的,并得到参加过该次战斗的原省教育厅杨子江厅长亲自审稿。   黎一乐在策划撰稿时,我在给他的信中建议:“专门写个中山抗战初期的情况,既写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人民的抗战,又写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全面叙述……这个材料写得好,对开展”三胞“工作,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也有好处。”   黎一乐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对此获得共识。功夫不负有心人,该书即将脱稿付梓。它的面世能否了却众人期待已久的一桩心愿呢?这就有待读者的批评指正了。   《中山抗战初期史料考述》是一本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广东沿海、特别是在中山县的侵略暴行的书:是一本反映中山县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挽救民族危亡的书;是一本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