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是座“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0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未到澳门前,听曾去澳门者谈澳门,感觉到人们一直来对澳门说法和看法,总是差异很大,有人认为那就是个“吃喝玩乐”的花花世界,是有钱人的“消费”外,也有人认为它是个“万花筒”,你用什么“色光”它就能漾现什么“色彩”……或多或少的神奇感使我有幸在这里深入采访一个时期,便有了“多视角”、“平常心”探究解惑的勃勃兴致。于是,当回来和人论及澳门的感觉,我有一个让人不对路的感觉——澳门是座“博物馆”。
其实这“不对路的”感觉,都是我在澳门回归前后这一个特殊时期的数次赴澳,套用一个佛教句子,是用“眼、耳、鼻、舌、身、意”或者谓“三觉”(视觉、触觉、味觉)感觉到的,且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在澳门我曾有过这么个“冒昧”之举,那次我要去《澳门日报》为朋友取一份资料,因时间不急,我便又过了一次好“走街穿巷”的瘾,从板樟堂街附近的一条小巷,我认准大方向便往里“窜”入,路过一家色彩鲜艳,落地玻璃门窗,总之完全是西化感觉的小洋房门前,正好几位完全是金发碧眼的洋人在门厅前道别,我不经意地望了一眼,却一下子来了兴致:建筑外观完全西化,主人客人都是洋人,但房内客厅正上方,地摆了个现在农村里也很少见的“搁几”,而上面一尊手执兵器、身着战袍、红面浓眉的神像——显然是关公像,正在享用腾腾香火,客厅的摆设,也是中国传统的红木具居多。费了半天解释,掏出了所有能证明我不是“心怀歹意”之徒的证件,又看着我这孤身一文弱书生样,实在对他们构不成多大威胁,这家洋人终于放下戒心,热情地向我解答所有的问题。据他们介绍,像这样中西合璧式的生活,在澳门的洋人中极为普遍。男主人说,这样的现象是澳门的一个特征,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个特色。这种中西生活的融汇,实际上也是在进行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着中西方人相互间的了解,汲取着相互间先进有趣的成分,这种现象的出现便是对社会进步的一个促进。男主人是在澳门一个文化机构工作的,他的话提醒了我,将对澳门的好奇提升到一个现象来探究。因为,听不少人都说,澳门是个“文化沙漠”。
从这小巷的民居出来,再来看澳门,的确有了很多新感觉、新意境:建筑物,风格上有西洋葡式,也不管中华民族传统亭台庭院;新口岸一带的现代化建筑无论规模气派绝对国际一流,而老居民区也不管中国农村二三十年代那样的古术民居,更有郑家大屋这样虽已破败但当时大家族豪气仍可寻觅的古宅,还有大三巴牌坊和中葡友谊纪念碑、东方拱门这样的标志性建筑物;再看街头,奔驰房车和人力三轮,各色人种同操白话,中国老汉、老太用刀叉吃着西餐潇酒,金发少男少女拿筷子夹面条自如……这些现象,实在是意会中西,思牵古今。我觉得,在不大的澳门,这一切都像是一个博物馆内陈列的一物一景,透现着浓郁的文化特色,细细品味,实在是不感认同“澳门是文化沙漠”之说。
澳门是个“博物馆”,是一个突现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的博物馆。既是博物馆,里面的“陈列”自会有过“繁荣”和“沧桑”,但无论怎样,澳门这一特色,值得总结和探究处甚多。在澳期间,我不但觉得澳门本身是个值得参观考察的“博物馆”,而在不大的澳门,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也实在是数量多、质量高、有特色。
澳门博物馆设于大炮台,它的建设构思本身我就觉得很有留史之必要。三巴炮台(大炮台)又叫圣保禄炮台,位于澳门半岛心脏地带的柿山顶上,柿山顶因炮台之帮,又称炮台山。建于1616年的这个炮台,和珠海炮台山上的古炮台、虎门炮台等背景完全不同,后者是为抵御外侵而构筑的,可这个炮台则是因17世纪初,荷兰一亦想争夺澳门,屡与葡兵挑起争端;为抵御荷兰兵,耶苏会的两位神甫罗路耶和贾郎斯策划筹资建成此炮台,1622年花兰兵侵犯澳门时,大炮台发挥了威力,炮弹击中荷军轻重军械、炮舰等,迫使荷军退兵。经此一役后,葡国政府委派第一位总督率兵来澳,并驻扎在大三巴炮台;其后该炮台一直为葡人军事禁地,直至1966年4月28日,才对外开放。从这一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炮台产于列强对澳门的争霸,也是葡人侵占澳门的象征处。这个地方本身就是一个史料意义厚重之地;尽管有学者认为,博物馆设于大炮台,从博物馆学的角度来说,它是要永远保留澳门自16世纪中叶葡人居澳后发展起来的多文化接触、经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特色。但在这样一个地方建立澳门博物馆,对于国人和世人而言,其醒示意义也是非浅的。在炮台的“心脏”展示、欧的文化和物品,以及历史上两在文明在澳门的交汇的抗争,这实在也是澳门曾是殖民地之一不应忘记的史实的巧妙构筑。当然,莆澳政府在构思修建澳门博物馆于此时,绝对不会思及于此。无论是澳门博物馆、还是大赛车博物馆、葡萄酒博物馆、海事博物馆、?仔住宅博物馆、土地自然博物馆等,给我的感觉都是有鲜明的特色,参观每一个都能触及澳门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澳门昔日成为列强争夺焦点是因为航海便利;澳门沟通中西方文化交流靠航海;澳门一直来商贸繁荣也因航海便利……可以说,航海便利便是澳门历史中有这一特定“过程”的缘由之一。因此,位于妈阁庙前地的海事博物馆也就是了解澳门特殊历史的好去处,这里的展品反映了澳门、葡萄牙和内地特别是“珠三角”一带在海事方面的历史。从中可发现,“海上贸易”在历史上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的特殊作用,对澳门社会发展和特色形成的特殊作用。大赛车博物馆和葡萄酒博物馆一样,都是很能说明澳门于消费玩乐方面的历史和水平档次,体现澳门在这些方面的特点。澳门大赛车博物馆,是为纪念澳门格兰披士塞车40周年而建于1993年;而1995年揭幕的葡萄酒博物馆介绍于1000多个品牌的葡萄酒,并展出近700多种行销酒和300多种珍藏酒,其中一瓶1815年的“马德拉酒”;在这琳琅满目的藏品中,我不觉中对澳门城市特征似乎有所感悟。
澳门除了方方面面有特色有档次的博物馆,还有众多一系列长短不一的各类展览在一些固定场所展出。相对于一个规模不大的中等城市而言,澳门于文化设施方面的投入是不小的,而于文化方面可总结的内容更是十分之丰富的。澳门文化对于人类的贡献价值,仅其特色特点,从博物馆一视角便可证明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