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挥“三缘”优势竭全力
——市政协澳门地区委员黄汉强访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澳门回归在即,如何利用中山和澳门的“三缘”(史缘、地缘、亲缘)优势,增进中山在新一轮发展的“抢滩”潜力,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前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之一的旅澳著名乡亲、市政协委员黄汉强先生对此思索已久,并在近年来利用提案、建议等多途径建言献策,受到了市上的重视。
日前,利用采写本专题的机会,记者专程赴澳采访了黄先生。
身兼北京大学、广西大学等名校港澳问题研究员(教授)的澳门问题专家,黄汉强和家乡人的谈话主旨自是中澳两地的优势互补和发展。
黄涨强说,澳门回归,不是澳门地区本身的事,而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事关祖国统一大业能否顺利完成的大事。从这一高度讲,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理应深切关注这一历史性事件。作为中山人对此就更应关切,澳门历史上本来就是中山的一个地区,目前在澳门的中山籍乡亲有10多方,是最多的;历史上不少中山人在此有过大作为,孙中山先生也在此行过医……这些洽谈室了两地间非同一般的关系。如何使两地优势互补,如作为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无疑是台湾人来大陆观光和投资的热门地点,澳门机场可与台湾通航,这对近在咫尺的中山而言是一发展契机,加快旅游业发展,加强对台招商引资,大有文章可做。
黄汉强利用参加政协会议等机会,也多次建言:“一国两制”在港澳成功,对解决台湾问题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中山同港澳都有“三缘”关系,多做这方面的宣传推介工作很有必要。他建议,澳门即将回归,应尽快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向广大干部和市民推介《澳门基本法》,因为这是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基本方针、政策,结合澳门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小宪法”。如果大家理解了“基本法”的实质精神,在处理两地关系和相互往来时,就知道怎样做才妥当,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两地互补潜力。他表示,身为市政协委员,倘若在本市组织学习“一国两制”和推介“基本法”等工作中有需要的话,一定努力参与。
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黄汉强向市上的建方献策都较严谨严肃,令人起敬。他会同有的港澳地区委员曾建议在市区恢复“石岐”名称。他认为,“石岐”在中山籍的老乡中,一直视作是自己家乡的标志,一些曾名扬海外的家乡特产冠以“石岐”,也是乡亲寻根的一个标记,“石岐”这个有历史意义的传统地名不应随着时间推移而被埋没。他还向市政协建议,对港澳地区的市政协委员回来参加市政协活动,不要当成嘉宾一样太过礼遇,也应和市内委员一样有纪律约束;时值换届,在推选委员时要注重综合素质,把有责任感、有议政能力、有代表性的乡亲推选出来做政协委员。
作为一名学者,黄汉强虽对家乡的公益没有太多的捐赠,但他以自己的影响力,80年代初即组织乡亲回乡寻根问祖,曾广泛发动乡亲回乡捐助公益事业,其德其得其情,亦历来为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