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热心公益不知倦

——记香港东泰贪图董事局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李东海先生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李东海,一个海内外颇有影响的长者,无论是英、法、意等国的元首政要,可是香港地区普通市民,都对他推崇备至。   金风送爽的秋日的一个休息日,记者有幸独家采访了这位值得家乡人引以自豪的旅港著名乡亲。 [center][B]自强不息,将勤补拙 ——李东海先生的座佑铭[/B][/center]   李东海先生1922年生于我市南朗镇岐山村,1949年自广州到香港发展。   旅港近半个世纪来,他由创建东泰贸易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入手,不断拓展业务、壮大事业,先后成立了东泰财务有限公司、东泰证券有限公司、东泰实业有限公司、东泰财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加拿大城市融资有限公司、东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成为香港知名殷商。   在他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香港经济也曾几度风云变幻,而他所以能做到有惊无险,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数十年来始终能勤勉时日。   在70年代,李先生的事业已有一定的基础,而他本人也已有一定的年龄,在社会上有较高的声望,如果守业经营,日子过得肯定会很轻松。但他看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逐步确立,股票投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意识到投资事业会有大发展,便决意入此行创再度辉煌。他不顾年高事繁,勤阅读有关财经的书籍,虚心向行内人士求教,继而跻身于此间,逐步成为本地业内一举足轻重的人物。   熟悉李先生的人都知道,一直以来,他极少有晚上11时以前就休息的。李先生说,要自强不息、将勤补“拙”。“拙”,自是他的谦虚,但自强不息,勤勉刻苦的确是他事业的“根基”所在。 [center][B]钱谁都想,但为贡献社会服务多花了时间,赚钱时间少些也其可珍贵的另一面 ——李东海先生的人生观[/B][/center]   身兼多间公司主席及上市公司董事的李东海先生,生意的繁忙、时间的金贵不难想象。   可李东海先生的身影,大多活跃在有关公益活动中,香港的每一个大型的慈善公益活动,几乎他都是主要操持者之一;内地不少贫困地区也都留下他亲历的足影。为消除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政局的偏见和误解,他又频繁地出现于多国政要的会客室内,被人称誉为“民间外交家”……   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他的写字楼会客室内,记者看到了10多帧各国元首领发的受勋证书和几十个热心公益活动的奖杯(牌)。这中间有英国女皇颁授的MBE勋衔和OBE勋衔,有意大利最高等级的大十字爵士勋衔,有法国荣誉骑士和比利时里奥普司令勋衔等,他还是非官守的香港太平绅士。这些,都是李先生几十年来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绵绵爱心以及在拓展工商贸易、推广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多有建树的一个印证。   60年代初,李东海先生的事业已有一定的成就,如果顺势集中精力倾心经营,肯定绝非今日之规模。因为在此时,他毅然将部分精力、财力投向了社会公益事业,出任香港童军总会副会长,致力于青海年的教育、培养。   尔后,他又参加了多种社会公益组织和活动。1967年,他出任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不久又担任该院百周年纪念活动董事局主席,至今仍担任东华三院历届主席会主席。   在他主持期间,倡导东华三院进行了一系列爱心活动,卓有成效。如始于1989年的“爱心满东华免费医疗服务捐助计划”,李先生既是倡导者,也是赞助者,在他的率先垂范和积极呼吁下,这项活动每年筹得善款数以千万港元计,使香港地区提供免费医疗病床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了解内情的人告诉记者,李先生在公举国方面的捐赠难以有个确数可计,他这方面所费的时间和精力起码占了三分之一,近年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问李先生:“这对生意肯定有影响吧?”李先生笑答道:“钱肯定是少赚了不少,但能为社会做点事,结识了各方面的朋友,人生便感到更加充实了。钱谁都想,便不能钻在钱眼里。” [center][B]能为香港平稳过渡做些事,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事 ——李东海先生的真言录[/B][/center]   “七一”回寻盛典后,“特首”董建华先生亲自上门向为筹建特区政府作出卓越贡献者致谢的第一站便是李先生处,这无疑是对他在回归过程中所起积极作用的一个褒奖。   为香港平衡过渡,李先生以其影响力团结各界朋友,推动爱国爱港带来发展,贡献良多,其作为难以尽述,其中有两件事,值得载入史册。   1992年10月,到任不久的港督彭定康,强行推出了严重违反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所谓《政改方案》,严重干扰了香港的平衡过渡。在这严峻的时刻,李东海先生一改以往保持低调的作风,挺身而出,联合香港21位太平绅士,签署了一份给立法局议员的公开声明,呼吁考虑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考虑当时来之不易的中英合作良好局面,以贯彻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保持香港平衡过渡和长期繁荣稳定为要,否定彭定康“三违反”的《政改方案》。声明的发表,在当时情形下无疑似春雷一声,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这无疑也是香港过度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为了使回归庆祝活动能安排高水准的节目,给香港市民一个美好的欢娱时刻和难以忘怀的回忆,香港各界庆回归委员会一致推荐李东海先生出任筹募给组长,主持筹款活动。为了使这一活动更有意义,能有广大市民参与,李先生决定把它作为和公举国募捐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提出了“庆回归,为公益千万行”这一易为各界接受的主题。当时时近春节,各种准备工作千头万绪,李先生以其果敢的作风和影响力,雷厉风行,亲历亲为,使筹募工作顺利进行。他认为,倡导香港市民在参与过程中也是一种感受,也宣扬了香港的活力,表现了市民对未来的信心,以及香港作为国际经济大都市的风采。这次筹款得数远远超出人们预计,庆典后,积余部分成立了“庆回归基金”。这样成功的筹款活动在香港历史上也是少有的,这无疑又是在庆回归篇章中应该重墨书写的一笔。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的李东海先生,多年来积极宣传《香港基本法》,1989年3月,发起成立了“香港友好协进会”,并被推选为主席。该会以为爱国爱港人士提供活动联络渠道、促进香港繁荣稳定、推广中外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为宗旨,做了大量有益于香港平衡过渡的事:1993年组织编、出版、发行了《基本法一百问》通俗读本;1985年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基本法与香港”专题宣传节目;多次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到港作讲座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等等过些活动对基本法的推介普及,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李先生致力于香港平衡过渡,业绩卓著,得到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1995年被国务院和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港事顾问,其后又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委任为“筹委”委员和被选为“推委”委员,直接参加了特区政府的筹建工作。 [center][B]相信家乡未来各项事业,定会如日中天 ——李东海先生的祝愿[/B][/center]   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后不久见到家乡来客,李先生十分高兴,问这问那,对家乡事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切。   李先生说,香港犹如一件精细的玉器,经过数十载的精雕细琢,才有今日之成就;它未来能否保持繁荣,与祖国大陆密不可分,香港和内地日益加强的合作关系,是惠泽两地事业的。中山毗邻港澳,又处祖国改革开放的“潮头”,有两地合作的“地缘”优势,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对中山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他表示,将为两地交流尽力。以前由于太忙,一直未能回家乡看看,过一些时候一定挤时间组织“协进会”的成员一起回来中山考察,使更多的香港知名人士加深对中山的了解。   李先生自,1980年先后在家乡捐巨资兴建了“李东海小学”、“李东海理工学校”和“李东海幼儿园”;也在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等处捐资助教。李先生认为,教育为本,一个地区要长足发展,必须倾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当他了解到中山市这些年来在教育事业上的建树和提出“教育强市”的口号,非常高兴,认为这是有远见之举。   李先生最后高兴地说:“见到了家乡人,知道了家乡事。中山市重教育、重科技、重环境治理,这些都是发达国家发展经济中改善投资环境的成功经验,很好的借鉴、引用,各项事业发展定会如日中天!”   不知不觉,5个多小时过去,李先生谈锋颇健,谈兴颇浓,爱国爱乡爱港之浓情溢于言表,令人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