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情浓咸鱼街

——澳门采风之五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听人介绍,中山乡亲在澳门艰辛创业,咸鱼街是一个缩影。因为这条主营水产业的街道,从业者大多是中山乡亲。多方打听,我舞好不容易找到了它的处所。   咸鱼街自是咸鱼味浓,但我们来到粤通码头附近的咸鱼街采访时,更感到了浓浓的乡情。   在粤通码头对面的街档,大多是卖咸鱼和水产干货的,这里的货物从数万元一头的干翅,到几十元一袋的咸鱼,可谓物丰货靓档多,在澳门购买水产干货,首推此处,真可谓名副其实的“咸鱼街”。   我们一到此处,和档主们一聊,马上都来了情绪,原来,在这一带做这类买卖的,大多是中山乡亲。在信发海味咸鱼店,祖籍南朗的简老板一家,听说是来自家乡新闻单位的人,格外热情,不但不厌其烦地向我们介绍咸鱼街的情况,还拿出了一套珍藏的绝版早期澳门街景名信片,让我们欣赏和无偿翻拍。他说,很多大媒体的记者都曾来此寻访,希望翻拍,他都没拿出来。   仲秋正午,酷热难耐,同行品渴,欲买矿泉水,老板娘怎么都不肯收钱,她说:“乡里乡亲,招待瓶水还不应该。”   简老板自香港返来的儿子向我们介绍道,这几年生意不好做,但澳门即将回归,大家对回归后澳门经济发展都很有信心;因而,他还是放弃了在香港发展的打算,回澳门来子承父业,把咸鱼水产干货生意做下去。   采访中我们得知,其实,现在习惯上称澳门新马路一带为咸鱼街,并不是历史上的澳门“咸鱼街”。澳门鲜鱼行总会会长、祖籍是中山西区长洲的黄榜先生告诉我,真正的咸鱼街是距现在的“咸鱼街”不远的沙栏仔一带,本世纪40年代初最为兴盛。当时,这里从业的几年全是中山人,这里不但卖干货和咸鱼,也是水上渔民浅海捕获的鲜货最多出售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水产旺市。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不少乡亲的事业有了发展,生意越做越大;也因为原来抵矮的档铺逐渐都翻建成高楼大厦,档铺则大多搬到码头一带,这里的咸鱼档便少了。当然,那时破破烂烂的小街现在也是高楼耸立,旧貌换新颜。   从这里的变化也说明,澳门的巨大变化,中山乡亲是贡献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