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的采访 难得的经历
——赴澳报道回归盛事札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2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澳门回归,世纪盛事,举世瞩目。受《中山日报》社领导委派,我和摄影部副主任黄春华赴澳一星期,直击了回归盛事的主要过程,感触良多。
这一次采访,对我们这样未获得正式采访证的记者而言,其艰辛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澳门回归,作为世纪末的盛事之一,自然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但由于采访名额的限制,国内除少数都市和特区的机关报获得个别采访名额外,地市报能赴澳现场采访的也是极少数。作为一名记者,有机会亲历这样的盛事,自是难得的机会。因而我们虽也可以采访“边角料”交差,不用太辛苦;但还是为盛事难得的情景所感,为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所驱,发挥了较强的主观能动性,敢和“大记者”抢新闻,不但发稿量较大:一周采访见报稿94篇(幅);而且发回了多编独家新闻,有的新闻时效比大新闻单位还强。采访归来,这一次报道得到领导同仁的肯定和读者的好评。
这项采访之所以比较成功,我觉得主要有下述几点——
报社领导充分认识到这一报道的重要性。尽管上级没有给本报采访名额,但报社领导考虑到中山和澳门的“三缘”(地缘、亲缘、史缘)关系,如果只发新华社的通稿,是很难体现这一特色的,因而想方设法争取到两个赴澳名额。在报道过程中,社主要领导常和我们取得联系,并日夜坐镇编辑部,关注编辑发稿情况,给我们以极大的鼓励。
记者在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澳门回归,举世瞩目,到场采访的国内外记者取得采访证的有近3000人,而采访又有若干等级之分,很多重大活动,只有极少数大新闻单位的个别记者才能到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像我们这样的“游击”记者想采访重大新闻就更难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商定:一抓住特色。尽管将和中山相关的新闻发掘,形成自身的报道特色。我们发回的报道中,有反映澳门中山社团组织500多人迎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澳门时的特写,有中山乡亲、澳门知名人士杜岚50年前后两次亲手升国旗的不同情景心态挖掘的特稿,也有“不同的情景,共同的心情”这样从街巷深处“挖”出来颇具特色的报道——回归前一日一个70岁的华侨专门回澳过生日,一对年轻的医生选择同一日结婚……
像这样既有“乡情味”,又有现场感的报道,颇具地方特色,读者反映较好。
地敢“抢”新闻。有机行参加这样的盛事报道,不亲历一些重大场合,只作外围报道,对记者而言,总是憾事。媒体有大小之别,记者无贵贱之分。我们有澳期间,多次想方设法进入了一些重要的场合,如我们“溜”进场馆拍摄交接仪式彩排,“混”有欢迎的学生队伍中目睹国家领导人首次踏上澳门这块土地等新闻,回来后我们认真地看了中央和省报的回归报道,上述报道有的是独家,有的比他们发稿早一天……在那样的场合,不具备采访条件的小报记者从相对条件好得多的大媒体记者手中“抢”回了多条独家重大新闻,这应该说是不容易的。
记者要不怕辛劳,不辰使命;如果讲客观条件,我们这次的采访是十分艰难的,采访、发稿、交通、吃饭等问题全部要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如果强调一下客观,不抢时效,不抓特色,我们的采访自会轻松得多。但为了不辜负领导的重托和读者的期望,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的确是始终把工作放在了第一,很少考虑其他。为了纺时发回稿件照片,有宴席不吃,用快餐充饥;为了采访特色新闻,冒着寒风和被保安“驱赶”,半夜三更“闯”新闻中心、“闯”回归场馆,“闯”澳督府,和保安人员“捉迷藏”……说来都难以置信,我们这样的从条件较好的地区去的记者,在澳门这样现代化的都市,7天中没洗一次头,吃掉了10多包方便面;每天都是凌晨两三点以后才休息,有时一夜才睡两个半小时。
那一天的采访的确令人难忘。19日早晨起来,两人每人一包方便面打发后即匆匆分头去采访。当我这日早晨采访到《历史性的握手》(指江泽民和何厚铧在机场长达半分钟的握手,很多新闻单位都忽略了这一情节,而普遍以首次踏上澳门土地为主题)、《不同的情景,同样的心情》这两条颇具特色的稿件时,心情十分激动,待下午4时多发回传真后,才感到肚子饿了,去街上吃了一个快餐,又投入采访。为了讲时效,我事先约了身为澳门基本法5个委员之一、身兼筹委、推委、庆委等于一身的旅澳中山著名乡亲黄汉强先生在参加完盛典后搞专访。20日凌晨4时,我采访完毕,很快写出了专访稿,但这天联系好的传真机这时不能用,为了将这一有特色的稿件在20日一早见报,就只好在凌晨4点多到街上到处找传真机……待一切完毕回到住处时已早晨6时,稍睡一会,8时半又起身赶到迎接驻澳部队的中山乡亲集合地……
像这样的经历,我们这次采访不止一次,作为记者,的确是很难得的锻炼机会。
这次采访比较成功,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前后方紧密配合很关键,如果在一线的稿件发回编辑部得不到妥善及时的处理,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的。同时,采访过程中得到旅澳中山乡亲林树棠先生、周家鎏先生等热心乡贤的倾力相助,为我们的采访帮了大忙。还有一点体会是,采访重大活动对年轻记者的确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在这样重大的报道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实在太大了!
(本文转载《中国地市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