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岭南词人杨铁夫及其家世

发布时间: 2006年05月2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杨正绳  
  杨铁夫,生于清同治己巳八年三廿一日(1969年5月2日),讳玉衔,字懿生,号铁夫,季良,鸾(鸾)坡,余之叔祖也。盛 年笠声千捷,春风得意。在隆都申明亭村(今属沙溪镇)祖居旧宅,早年悬挂钦赐”奉政第”及”内阁中书”大小横直匾额,封建时代笠举”战场”,算是博得点点光彩。   铁夫毕生对中华辉煌文化造诣较深,特别对词学探索尤功,为世所重,时称”岭南词人”,并早享”当代南国词坛第一人”之盛誉。其词意着重描绘锦乡山河壮丽美景,融落心灵,抒定意切情真,堪资后学阅读。铁夫著作甚丰,异往日保管不善,烽火岁月,存书又经辗转迁移。累遭动难。目前搜捡到其鹅《抱香词》,《双树居词》,《五厄词》,《梦窗词笺释》《清真词笺释》等词集及《铁城土语语原考》,《隆都语原总例》。 [center][B]考取功名 进身仁[/B][/center]   铁夫父,祖,曾,高乃至远祖,远均无白丁(后述),受先,从小则鹅志于学,清光绪廿一年(1895年)前廪,乙读于广州广雅书院。光绪廿六生(1900年)补优廪生。光绪廿七年(1901年)辛丑补行庚子恩正并笠试中式第三十七名举人。光绪廿八年(1902年)由两广总督陶模以官费派赴东洋学习师范,座业回国。光绪廿九年(1903年),会,挑选誊录。光绪?年(1904年)由河南会试禁,便道赴京,应内阁试,钦取第六名。同年八朋初四(9月13日)由吏部带领引见,奉旨”着记名以汉中书用:,即日到阁当差。是年蒙京师大学堂监督张百熙取录进堂,学优级师范,于光绪?二年(1906年)毕业。续入分笠第三类肄业。以学务繁多,谕准内阁免邓进署当差,仍不扣资俸在案。是年奉广东布政使司奉前两广总督部堂岑春煊札开”奏奖办学员绅案”,请加”内阁余侍读”衔。后由学堂千假回籍。十二月 取道湖南回京,桂林,蒙抚宪派充学务公所总务笠笠长。由学司详准扶院以挂省学业务南需人,补行奏词在桂办学。派充桂林中学堂监督,后奉辕札调充行营 文案兼相学委员。光绪?年二月十四日908年3月16日)在南宁行营奉到抚宪 札开附奏,以知府留广西补用。历充学堂监督,抚辕行营文案,查学委员,局提高速,禁烟公所提调,奉委整顿泗色镇归学务差,并奉藩司札,委署归顺直隶州知州。宣统元年十一月廿六日(1909年12月20晶)到任,至次年七月初九日(8月13任。奉旨特授镇安府知府。宣统三年五月(1911年6月)挂 冠而归。 [center][B]肄业师范 旋里办学[/B][/center]   自经甲午,庚子之变,目睹国家积弱,屡遭列强侵略,锦乡山河日益破碎,铁夫悲愤异常,醒司只图拘泥旧学,不足挽救危邦,介方研求中西学术,取长补短,尤须振兴新学,乃可救国图强。光绪末年,废笠举,兴学堂,铁夫正当壮年,毅然负航京师大学,肄业师范笠,本邑叭其与汤展云(龙骧)二人接受新兴教育耳。铁夫当年东渡学成后,乙殷殷怀念桑?作育人才,今乃离京旋里。于光绪?年(1904年)倡议将龙山书院改办”隆都高等小学堂”(后改名二区区立初级中学,现龙山中学),里人彭炳纲,杨虹珊,高蓬海,刘铬西等鼎力襄助,玉成善举。原书院田产收入甚丰,故设备优较完善。隆都兴办合并始,为整套粤先,铁夫旋被推选为校长,即延聘一批以逃走人身份考取官费东渡留学回国之学者为教席,罗人才。如后为国民党元老的胡汉民和国民政府政学系领袖杨永仄,后为中山大学教授的徐信符及林赞卿等,各人皆属文坛巨星,年俸讥达三百两,可谓道。隆都地区教育发达,英才辈出铁夫实鹅较大贡献。先祖季迁(玉瑚),先父清甫(?泾),曾先后接掌该校,枚鹅”一门三校长”之美誉。当时兴学之风,渐及各乡,于是鹅下泽村余氏立初等小学堂”,为吾都先。本世纪来,隆都教育普及,好学之士,出国学深造者,为数众多,具学识而蜚声国际者,大不乏人,屡见报章披载。铁夫于此,献功匪浅。 [center][B]为官亢直 一尘不染[/B][/center]   其后,应吏之招,铁夫赴任助理新政,办学兼从政,驰驱于苍梧八桂之间,广西扒行新学制,多出其手。大吏以其广识鹅为,提拔檄理归须直隶州,奉旨调署镇安府。铁夫骤膺地方政治实权,力图大展抱负。尤镇 安为乾隆时诗人赵?北大史哺育之地,前贤心灵跟当地人民思想生活相应,遗篇”荒山?北费诗才,夜静虎巡街”之句,更挑起其对当地人民的热爱。铁夫以笔墨表现了对当地纯朴风情飞俗的喜爱之情。其中鹅”月底歌声嘹亮,前山并蒂花开”的优美句子,描写苗人相恋之起。词人笔调罟是动人,其为人更是耿直,鄙视官扬阿庚逢迎的可耻行径,时人敬畏。镇安归左江道辖,长官李国筠,为李鸿章践介子弟也,下属皆惮之,多叭诺。所提边盐专卖案,铁夫认为苦人民,独不附和,挂冠而归。北极宋苏东坡虽只知登州五天,优要求取消当地既不利国家,也危害百姓的食盐专卖政策。铁夫缕轨前贤,禀性亢直如此。   铁夫殷殷关怀家国,力图澄清吏治,唤魂。嗣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早萌革命信念,所结识者,不乏革命志士曾与蔡锷(松波)将军共事于桂林,互以戮力国是相许,结为导师姓兄弟。胡汉民先生于光绪?年(1904年)秋再次留 学日本,开始接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次年投身革命,因与铁乡榜同首并共事,份属至交革命意志相投,共同参与反清活动。在震撼寰宇之辛亥革命中,郑入争取时代变革之洪流。旋清室,胡被举为广东都督,邀铁出任秘书,后以行装 已备将作欧洲之游,婉矢谢之,至欧时,写《旅欧纪游》一书,,留居新加坡,开办实烽,经营矿,常短夜骠吧勘察矿场。后因故离开新加坡回国。民初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孙文学院院长,1913年任广东高等师范学堂(中山大学前身)文案一职,后因故矢职,应校方之约,灵敏度荐先父清甫接任。1914年任广东警察厅卫生笠笠长。1915年因办广东水灾赈济,奖七等嘉禾章,以县知事用。1916年出为揭阳县知事,发展教育和振兴实业,事事不手他人,着早年以最优等成绩毕业于级师范学堂的先父清甫随任,委以教育实业笠长职,为揭阳人多办实事。揭阳官衙鹅肥缺称,又为鸦片烟苗产地,人皆以此任当”腰缠十万贯”。难铁夫绝不同污,恃权谋 么,而是寸,翔民间疾苦。认为鸦片祸国殃民,深恶痛绝,严厉禁种铲苗,当地谊绅,以数竹箩盛黄金,白银进贿,请求宽期,终不为所动,愤然表态:”刁民可恶!”逐亲率马队于罂粟地往来奔驰,尽奖烟茵践踏铲除,奔簸三月,始臻肃清,其廉正如此。先父清甫曾直接参互此举,故知之较详。铁 夫对此,填鹅”昌黎谪宦岭东陲,满县袅花枝。九月秋风垓下,凄凉剑底飞红”词句。盖纪实也。揭阳人知其处脂不泣,皆日:”真不愧家声杨四知(震)也”。1926年,铁夫回吧任中山师范校长,乙任不久,曾以私人名义,委托旅檀乡亲募捐修缮校舍,得款美金贰仟元,后因款项不必动用,又将募得之款,分文不少,寄檀送回捐款人,为此,不少侨胞赞他”一尘不杂”。 [center][B]治学游览 栖山填词[/B][/center]   铁夫旋居上海,常出入于中山同乡小榄人甘翰别业”非园”,时至非园客鹅朱疆村,王病山,百伯严,曾农?诸叟,皆当代诗词大家。铁夫为朱先生在粤督学时所取之士也。复师事之,屡呈后作,多得奖勉,示意多读《梦窗词》,对于填词如何表情达之法,心领神会,对词章更进行深入探索,定成《梦窗词笺释》一书,并刊其所填《抱香词》一卷问世,于是声名大噪,该词集由前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兼国学馆馆长叶恭绰先生题定书名,诗人百石,鹅”疆村夜钵晚年强”之句。   当时古文学家唐太史(文治)以保存国学为职志,在江苏无锡市设立国学专修学院,延铁夫为词学教授,百石诗学教授,章太炎亦时到讲学,一时鹅国学堡垒之称。铁夫又曾任国立无锡图书馆馆长。因乙近太湖诸胜,经常出游,曾宿鼋头渚广福圭。在治学浏览中人生境界至此,似别鹅醒司陷于虚幻,曾一鸭萌出家念头。曾居浙江普陀山慧济寺一年,以居士身份学佛,唯未剃度耳。   铁夫既欣赏浩瀚大海,更突山峰,江南诸山遍游,渐老而腰脚沿健,复往游黄山,,于衡山顺至岳麓,拜祭蔡锷将军墓,并为文以吊之。南返广州小住后,又游罗浮,鼎湖诸山,于吊慕经老和尚,慕经以庆云寺方太退院贺寂,称大德,铁夫少时问道之友也。   铁夫长子?焘,供职于宁波市府,迎往一游,并到奉化雪窦寺观丈岩瀑布之厅。宁波旧称”四明”,其地鹅藏书名楼”天一阁”,在朋湖之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创建于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间及明趄兵部右侍钦所筑,又鹅”四明图书馆”,上承薛观察福成之,藏古今图籍颇丰。铁夫受聘书为,迁馆于央,尝撰云:”占园之胜,迁摸起来是为良,万渌护图书,范阁座容辜视客;合附于残,积教堂胊富,田园诗乔治亚炉今古,胃炎蟚话遗篇荒山兴年。”拾坠于残,积?教堂胊富,,甚东之,乃傅画家黄宾先生作《桐勘书图》,自《被花恼》词田园诗乔治亚于其热烈的豦。此行有如顾亭林以游为陷,复得读“天一阁”秘?之书,认为一生快事。 兆焘夫妇又曾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时铁夫赋闲,暂依其子生活,叭素性不修边幅,又喜旧书,名画,古玩,每购回,爱不释手,辄放置于雅洁厅堂几上,致长九曾露大庆恶之色,后察学,遂往港居寺院中,香港定莲寺僧慧明太师所修《大屿山志》,内有《杨居士铁夫伟》及《比丘尼义真传》。义真者,铁夫导师母十四妹也,未相见者数十年,不期晚年同聚于大屿山,兄妹合十以谢佛缘。在石岐亦与其廿二弟鑫明太师相聚,太师曾任石岐众母庵住持,于沦陷期间在顺德市大良某寺院贺寂。   铁夫古衡之年,既倦于游,乃居香港,在大屿山凤凰峰下筑室,名日“双树居”,以遂其栖山之志。臣念少年时作《吊钟花赋》中“空山磬石,流水琴时”一语,情景宛在目前。此语为某学使所激赏,刊诸史牍。复傅黄宾虹翁写《双树居图》,自书所填杂词二十五阕于其上,赋泉石之幽胜,记居游之岁月,并刊其《双树居词》上下二卷行世。叭所著述考证至详,引据精博,约数十万方之(说文解字)及《二徐说文声义勘补》未及刊。 [center][B]遭逢国难 历劫回乡[/B][/center]   迨至日寇侵华,港九失陷,铁夫遂不宁其居,以古稀之年,只身返故里,当日于晚饭时归家,行囊只得三几件旧衣服和词稿,别无他物。余当时在庭院温书,当即迎座。因在岐、在港曾多次亲聆叔祖训言,故不至于“笑问客从何处来”。先父闻声即出厅堂问候。叔祖百感交集,吐出此次香港沦陷后受难经过。铁夫于1941年秋任香江广州大学、国民大学两校教授,居深水L:一小店内,日寇攻占香港时,机声轧轧,炮声隆隆。歹人来索保护费,搜身尽括纸币、时表而去。后又来一帮歹徒,倾箱倒箧,揪紧铁夫前胸衣襟大声索款。铁夫表示财物已被搜尽,歹徒不信,乃牵其出院中,拳脚交加,复以刀加颈曰:“无钱即宰你!”时店主尽出所有买命,称:“彼一老教师,安得有钱?”歹徒即用刀向其耳边刺去,血流如注,见铁夫无乞怜之色才罢手。及后,铁夫负伤跄踉登山,只蹑一履,仓皇随众,时值黑夜,方向不辨,雇人负行。至对面山蛋家村时,以为已至安乐窝,殊不知此地正是峰顶,日军据为大炮阵地,频频猛轰对开海面来往船只,炮弹穿越所避之地,弹片横空肆虐,急奔石崖躲避,始免于难。次晨回居捡拾余物,得回《说文解字》文稿,转移至次儿寓所,邻居已着火燃烧,仓卒间忘携稿箧,再人寻觅,已被劫匪抢走。次日人视,还幸拾回水渍词稿。后乘此回乡机会,在老屋稍为整理,即以“五厄词”为名成集,意思是称存稿劫难重重,经历匪、火、水、雨、残缺等厄运。   铁夫诉说劫难经过后,谓:“此次大难不死,归来已囊空如洗。”先父随即答曰:“七叔放心,吾以家人看待,居家便可。”还嘱咐家人以礼待之。当时邑境沦陷,经济拮据,先父以笔耕所入,必市其喜爱食物,先母素谙烹调之术,每依其口味烹制以奉之,因此,铁夫体质较前增强,居家期间,以著作自娱,并为杨族修谱。   当时,朱庸斋先生刊词数阕于邑报,铁夫见报,当即执笔以“双树老人”为笔名依韵和之。后成莫逆之交,并共事于县中。据江门市政协常委、江门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何亦斌先生回忆:“朱先生多次向学生介绍‘杨铁夫为当代南国词坛第一人’,并将二人酬唱之作作为教材。并在友人处见过铁夫所著《桑榆老屋词钞》一书。铁夫每于祖祠祭祀时所分配之胙肉,也送一部分给朱先生,并曰:‘分甘同味’,还躬身市酒肉共餐。”铁夫爱才若渴,处处显露真情。   逝前数月,还能步行到五桂山龙塘土名大肚岭和长命水村祭扫先人墓。毕竟积年劳累,终难敌衰老矣,招至疾病缠身,不幸于民国32年癸未五月初四日(1943年6月6日)去世。享寿七十五岁。去世时,朱庸斋先生于追悼会场地前门撰写悼联曰:“一瞑巧逢‘教师节’,万人传诵《抱香词》。”盖国民党时代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之故也。是联对仗工整,切时切人,余虽年稚,行吟门前,潸然泪下,此景此情,至今犹历历在目。当时,其哲嗣远在梅汕,因交通不便,未克返里奔丧,一切由先父料理。灵柩由石岐运返申明亭村安葬,斯时石岐至隆都沿途满设路祭,申明亭乡民、小学与二区中学师生,列队村外迎柩,葬于本乡后山之原。该窀穸还是先父以备己用之地。 [center][B]家道兴衰 后继有人[/B][/center]   铁夫远祖,乃申明亭村杨族始祖元规公,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庚戌科进士,授奉直大夫,授任广州提举学事。   四世祖仲玉公,同为进士、岁贡,是隆都人士开科甲之始,又是工部侍郎、宋末民族英雄马南宝之婿,元代诗人、香山名儒。凶年施谷赈饥,官立“丽泽亭”而旌表为“丽泽义士”。   至清代汝任公与岭南才子宋湘于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同榜中式进士,皆以文学著称。先曾祖赞扬公,号寿山,国学生、钦加五品衔、奉政大夫、江西候补县丞,未出仕,例赠文林郎。初习商,于广州市惠爱街营“一品香”酒楼,歇业后,以医行世。先曾祖母黎氏太夫人,为石岐贡生黎俊之女。,生五男三女(排行长至八)。先曾祖初娶一妾,未几弃之,三妾何氏来归,生六男九女(排行九至廿三)。先祖行二,铁夫行七,乡人皆昵称“七叔公”。先曾祖性豪爽,荡其家产。铁夫见母体弱,持家辛劳,忧之,乃不使母知,与先祖同为人作“枪手”(顶替科举考试),才得银两市药铒奉母。   邻居族伯,一生应童子试,从未入学,多次感慨地对余言:“你祖、叔祖多次为人作‘枪’,中秀才,举孝廉,如探囊取物”等语。据父老言,铁夫于癸卯科也曾为里人作“枪”,中式举人。先祖早在光绪六年(1880年)廿一岁时已进庠,因“枪事”被撤革,改名玉瑚,光绪廿七年(1901年)重游泮水。铁夫也在先叔祖母黄氏夫人的多次规劝下,始罢“枪事”,是年领乡荐,兄弟同时谒祖祠,传为佳话。先祖为广东高等师范学堂师范讲习所优等生,历任巾明亭乡务委员会主席,创办申明亭杨族初等小学堂并任校长,为隆都公约绅士、局董、隆镇民办车路公司发起人、香山县临时议会议员,升充副议长。   铁夫为生员时,从乡进城,行经西河路,每以茶亭歇息,往往脱鞋除袜,一手持书卷,一手搓脚趾,不觉入神,迨匆匆起程,多忘穿袜,乡人盛赞其好学,常拾而还之。   铁夫子日事母至孝,当先曾祖母去世之晨,天甫放亮,乃急赴象角乡狮山庙求神药问签,先叔祖母黄氏夫人人卧室请安,先曾祖母尚能言,乃取茶复人,呼之不应,家人毕集,纷乱中先曾祖母已气绝,及后陈尸厅中,尚未小殓,铁夫回,闻耗将所持雨伞及药物弃之庭前,趋前跪下,抚尸大哭。自先庶曾祖母何氏来归后,先曾祖与先曾祖母意见乃不合,遂携妾迁居石岐。当时铁夫对其父言:“庶母必须守孝”。先曾祖询妾之意,却之。铁夫大不以为然,父子之间,遂至冲突,相持不下,先曾祖声言铁夫不孝,需报官革其功名,后得先太叔祖等人以先曾祖母未殓,何忍斗气,令铁夫奉茶了事,铁夫曾因此而轻视庶母,但不久和睦如初。及后出仕,常有“夜治官书,烛映垣薇,每怀念母恩,有禄不逮养,而不忍其亲”之意,历久弗衰。完婚时,自书“三十而立门楣”,以示不忘本贫士也。   铁夫原配黄太夫人,生于清同治壬申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1873年1月7日),长洲名门望族女也。诰封恭人,温和贤淑,勤俭持家,对词人毕生奋斗历程,诚多助力,民国28年己卯十一月十六日(1939年12月26日)逝于香港宝血医院,享寿六{·六岁。尘二女三子。长女惠文,适本邑李解元应庚之子辕孙(铁夫署镇安府时,与应庚先生交谊甚笃,遂以儿女姻事为约);次女惠明,师范毕业后病逝:三子兆焘,媳唐逸馨,为唐绍仪之侄女;四子兆熊,媳杨洁庄;五子兆煦,幼殇。兆焘夫妇皆公费留美获硕士学位,同任上海复旦、广州中山大学、香港大学教授等职。兆焘曾供职宁波和广州府,1935年回邑工作,任中山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大有建树,为振兴实业,馆内增设刺绣、烹饪、实用肥皂制造等训练班。还针对本县人士在旧式婚礼上的奢侈风俗,提倡节俭美德,举办中山县首届集体婚礼,还举办全县学生田径运动会和女子乒乓球赛,开设“巡回文库”,群众可外借图书阅读,举办为期一月的猜谜活动。当时日寇加紧侵华,为激发人民的抗日情绪,还特邀“东北义勇军”江民声少将来县宣传抗日,以后,人民抗日情绪高涨,在地下党的领导组织下,进步青年参加各种抗日组织。后来兆焘还任中山县教育科长兼县立中学校长。唐女士任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校长。兆焘曾竞选国大代表。夫妇均逝世于香港。兆熊公费留美获硕士学位,夫妇长期供职于香港、梅汕一带学校。已达96岁高龄,现居汕头市。旅檀杨泽常、泽图为其堂弟,美国眼科学者杨思禄博士、火奴鲁鲁市前劳工局副局长、隆都从善堂主席杨兆佳、英文书记杨兆文、申明亭同乡会主席杨献墀以及杨献琛、杨献东等皆其侄辈也。已故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山同乡会主席则其侄孙辈。